文 摘: 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实践证明: 经济增长是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而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力。21 世纪前期世界钢产量将达13 ~ 15 亿t。钢铁工业格局将转向以亚洲为中心,资源和能源的易获得性将成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决定企业的分类。钢铁工业重组将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实施淘汰落后,结构重组和持久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 发展趋势;钢铁工业;21 世纪;对中国的挑战
2006 年我国钢产量达到4.18 亿t,超过第二、三、四、五位产钢国产量的总和。2006 年,我国由钢材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对我国在21 世纪前期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景,现在是众说纷纭。作者依据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研究, 就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的有关问题提出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1 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
20 世纪,世界钢铁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1900 年世界钢产量为2 850 万t,到2000 年达到8.43 亿t,增长28.5 倍。水泥和钢材的产量名列前茅,但是水泥只能抗压,不能抗拉,致使其使用范围有限。而钢材则是人类社会所使用的材料中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的功能材料。
二战以后的20 世纪50 年代,随着氧气转炉与连铸技术的开发和逐步推广应用,世界钢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第一个钢铁工业高速增长期。1951 年全球钢产量超过2 亿t,1959 年超过3 亿t,1964 年超过4 亿t,1968 年超过5 亿t,1973 年超过7 亿t。70 年代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钢产量一直在7~8 亿t/a 之间徘徊达20 年之久。直到20 世纪90年代后期,钢产量开始回升,2000 年超过8 亿t,世界钢产量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期。钢产量由8 亿t 增至2006 年的超过12 亿t,到目前仍处在这个高速增长期之内。20 世纪钢产量大幅度的增长,进一步巩固了钢铁是人类社会所使用的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地位。因此,可以认为,20 世纪是钢铁工业大发展的世纪。
2 钢铁工业发展的拉动力、推动力和限制力
迄今为止,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工业化必须要有钢铁工业的支撑。无论是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美、德、英、法,或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和韩国,概莫能外。
农业社会的人均钢消费量是低的,甚至低于1 ~ 3kg/( 人•a)。一个经济 体系完整的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其人均钢消费量必须达到一个最低门槛值。根据过去的实践,这个最低门槛值大都不低于100kg/( 人•a)。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人均钢消费量不断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人均钢消费量将下降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通常将进入工业化钢需求增长阶段称之增长期,而将基础设施建设钢大量需求阶段称为高峰期,将基础设施完成后的需求稳定阶段称之为稳定期。
进入20 世纪,先期工业化国家已进入工业化进程,钢产量逐渐增长。虽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干扰,钢产量仍在增加。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总体上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促成了钢铁工业的第一次高速增长,全球钢年产量由2 亿t 增至7 亿t,增长期持续近20 年。第二次增长期的结束,石油危机出现是重要因素,而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 世纪末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则是发展中国家( 主要是中国) 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工业化拉动的。世界钢产量由2000 年的8.43亿t 增至2006 年的12.4 亿t,第二次钢铁工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更加迅猛,现在仍在持续之中。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钢铁工业的两次高速增长都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某些国家的工业化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材,是两次高速增长的共同点,然而两次高速增长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拉动主体不同,增长势头差别很大。
因拉动主体的不同,两次高速增长具有不同特点。第一次高速增长涉及人口不过8 亿,主要发生在美国、欧洲、日本、前苏联等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二战后国家秩序的恢复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建均需大量的钢材,这种需求直接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而第二次高速增长涉及人口超过13 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更多的结构性材料。因此第二次高速增长的年均钢产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高速增长期。
因此可以认为, 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是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
钢铁工业两个增长期之间有一个徘徊期,钢产量波动在7~8 亿t/a 之间。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西方世界的萧条,使市场对钢材的需求下降,钢铁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暂时消失了。
经济不景气使钢材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跌,钢厂盈利下降,经营困难。于是,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的说法出现了。然而在徘徊期,世界钢铁工业仍在进步。钢铁企业为求生存,更加重视技术进步,努力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高速增长期钢铁工业靠技术进步推动增长,徘徊期同样要靠技术进步来求生存。
由此可以认为, 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尽管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都是技术进步,但依靠的技术是不同的。第一次高速增长期的主体是发达国家,技术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如氧气转炉炼钢,连续铸钢技术等)。第二次高速增长期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依靠的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在徘徊期,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间的技术转让。
推动力的来源不同,影响着钢铁企 业间竞争力的格局。
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装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能耗物耗低,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资源条件和资源价格方面具有优势。21 世纪世界钢铁工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钢铁工业的加工对象是地球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钢铁生产过程就是将资源、能源转化为钢材、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过程。废弃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地球的环境负荷。
作为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钢铁工业的发展、产量的增加肯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地球原生的资源、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当钢铁产量水平较低时,其增加的环境负荷在地球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钢铁产量水平高速增长时,负面影响彰显,制约因素的作用就突显出来。
进入21 世纪,世界钢产量的高速增长,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资源、能源平衡的格局。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必然导致其市场价格的上涨,其直接后果就是国际铁矿石价格和海运费的暴涨。由此可见,对钢铁工业而言,发展的限制力是永远存在的。限制力就是地球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从20 世纪以来钢铁工业大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是, 经济增长是钢铁工业规模扩大的拉动力,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永远是钢铁工业发展的限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