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5月30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议题日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的关注,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方法。“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四大特点。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着重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政策、新方向,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此次论坛的举办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4个方面指出了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议题日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的关注,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方法。”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表示,过去5年,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今后5年更要再接再厉,将环保工作成就推向新的高峰。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仍然是‘十二五’期间重要的工作内容,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夏林说。
“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突出四大特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毛如柏表示,在巨大的资源能源需求和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前,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只能从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
毛如柏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首次明确提出资源产出率目标。资源产出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主要资源消费量的比值,是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提高资源产出率,以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产出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导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以往资源产出率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了资源产出率要提高15%的目标。
二是强调推行循环生产方式。生产环节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环节,也是节约潜力最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节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统筹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空间布局,构筑上下连接、相互循环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循环。
三是提出生产消费等领域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把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推行绿色采购等工作,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转向示范层级。“十一五”期间国家组织开展的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要从试点走向示范和全面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