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5月30日
提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北京海淀,人们情不自禁地将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颐和园、圆明园、联想、清华科技园、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等科技、文化、企业资源联系在一起。如何整合这些创新资源,并搭建起一个与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是中关村核心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任务。两年来,中关村核心区以时不我待、集思广益、勇挑重担的精神,扎实推进,先后制定完成了十年规划、人才特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5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召开2011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关村核心区加快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开启了新征程,吹响了新号角。
五大规划引领创新发展
此次大会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2011-2015)》共5个相关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引领中关村核心区“十二五”时期的创新发展。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成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先导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领航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聚合区、全球创新型经济重要引领区”。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将实施“南优北拓、双轮驱动”的空间拓展部署,形成南有“中关村科学城”,北有“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双轮驱动”格局,着力建设北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四大功能区。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整合力度,统筹用好支持企业发展的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一批“十百千工程”企业和“专、特、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到2020年,中关村核心区力争实现总收入4万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国际化创新发展5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中关村核心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作出部署。北京市海淀区将积极对接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快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等举措,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和充分融合。到2015年,中关村核心区总收入力争突破1.8万亿元,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集中资源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信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三大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培育壮大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四大有潜在优势的产业,打造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把海淀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海淀区将重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以高端技术研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产业增长极,成为首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中关村西区是中关村核心区内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地和科技金融功能区。《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2011-2015)》提出,将推动中关村西区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实现中关村核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目标提供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