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2011-06-29 中国能源报
6月18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上表示,储能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影响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式。风电太阳能不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电动汽车将成为推动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风能的规模化开发带来了电网运行的一些困难,根本的措施就是需要建立一些储能设施,以解决电力管理上的问题。电能的大规模存储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储能产业目前仍没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但与会专家都看好储能技术及储能设备的发展前景。
储能技术及装备愈发重要
中国电科院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来小康说,储能是一种多学科的战略性前沿技术。我们当前讨论现有各种技术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技术。储能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方面,以及在传统电网的升级改造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据介绍,目前电网面临新的挑战:第一,能源变了,电网中的电从传统的煤电转变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是波动性间歇性。第二,电网要高效减排。极端天气频发要求我们增强供电的可靠性,传统电网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电网的即发即用模式需要转变。储能的定位就是由功率传输到电量传输,正是从输电网到能源转变的核心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占到20%以上的时候,就必须应用储能技术。没有储能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史立山认为,新能源的发展需要重构电力系统,从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作出较大努力。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但储能技术在电力结构重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储能产业要有标准
据记者了解,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两个瓶颈。一个是储能系统的重量,另一个就是价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认为,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比较慢,现在还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技术上还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的条件,以及存在政策和体制上的束缚。
来小康认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遵循就近平衡的原则,哪里有波动就安装在哪里。选择哪种储能技术有四项指标:技术、经济、安全、规模。可以引发电力系统变革的储能技术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没有规模,引发不了电力系统的变革。在一定规模下,还要实现安全运行。同时,技术和经济性也需要考虑。就技术角度来讲,循环寿命和转换效率两个指标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