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8月8日
访贵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宗文
如果你想欣赏几千年大自然的杰作,不妨到贵州看看全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如果你想领略几百年繁茂森林带来的惬意与凉爽,不妨亲临“避暑之都”贵阳;如果你想感受短时间内园区建设的剧变,不妨到贵阳高新区来体会一下“高新速度”。
在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贵阳高新区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高新速度”。用贵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宗文的话说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要讲‘高新速度’,越是基础差越要快速发力抢时间!”
“上合下分”理顺体制机制
“50天铺好4条毛坯路,103天建成贵阳高新区规划展览室,全年有11个项目列入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有7个项目开工,其中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片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忙碌了一天的宗文谈起贵阳高新区各项工作的进展,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
1992年,贵阳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贵州省首家也是惟一一家国家高新区。2008年,为适应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作出重大决策,向北拓展贵阳高新区发展空间,规划建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作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聚集地,总体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
“北拓”的战略决策使贵阳高新区和原本游离于高新技术产业圈外的贵阳市白云区结成“对子”,一种“上合下分”的建设机制迅速构建:两区拥有同一个最高决策班底,白云区将主要精力放在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贵阳高新区则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全力冲刺,在加快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大构架下形成“尖刀团+大后方”协同作战的格局。
“我们定的规矩是‘上工序不能影响下工序’,规划建设审批要确保征地拆迁范围、征地拆迁工作要确保开工条件、开工项目要对应建设进度时间表。”宗文表示,一切工作都采用倒逼机制,谁滞后谁负责。在这种要求下,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八通一平”工程建设全面超过进度要求。
宗文表示,“上合下分”的机制不仅使双方在园区基础建设上配合默契,而且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思想认识上逐步趋同,形成了“成果共享、资源共用、规划共通、环境共创”的“四共理念”。
白云区除了全力支持贵阳高新区建设外,还构建了铝及铝加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园区。两区将各自招来的项目按照产业特点一起进行布局。2010年12月31日两区19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其中贵阳高新兰亭高科有限公司年产29万吨改性、乳化、再生沥青系列产品项目研制的新材料人造沥青填补了国际空白,而该项目就是经贵阳高新区招商引资落户白云区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1年1-6月,贵阳高新区招商引资境内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78.11%,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完成财政总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100.1%;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154.9%,创下建区19年来最快增幅;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37亿元,是该省下达的年投资计划16.01亿元目标任务的108.5%。
“一区三园”齐头并进
“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贵阳高新区的发展进入‘填空’阶段,‘一区三园’的发展思路及产业格局逐步清晰。”宗文表示。
新天高新技术工业园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由火炬工业园、东风生物医药工业园和云锦高科技产业园组成。园区以“三线企业”调迁为契机,按照“依托军工、联合院所、扶持民办”的发展模式,聚集了振华科技、汇通华城、万江机电、新天光电、时代沃顿、健兴药业、新天药业、天安药业等高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光机电一体化及现代制药为特色的产业基地。
2001年启动建设的金阳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2平方公里,由于贵阳新客站建设的需要,园区2.36平方公里土地区位调整到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现有面积1.66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金阳科技产业园引进了斯奈克玛、皓天光电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聚集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省煤田地质院等科研院所,建成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贵阳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贵州火炬软件园和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当前,金阳科技产业园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打造“五中心”,构筑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聚集高地和核心动力圈。
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2009年4月启动建设,是贵州省一类工业园,是贵阳市十大园区之一。园区先期规划面积为1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为92平方公里,是按“综合性、园林式、生态型”要求规划建设的生态科技产业园,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基地。截至今年6月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6.89亿元,金苏大道1-5标段已建成通车,麦沙大道及金干南路、麦苏路等园区主次干道正加快建设。
两年再造一个贵阳高新区
“我们要在两年内再造一个贵阳高新区,五年实现翻三番。”宗文表示,贵阳高新区设定的这一目标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实现的问题。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贵阳高新区谋划了“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依托大项目集聚上下游相关企业带动产业聚集;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中小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建立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金属合金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核心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仅2010年贵阳高新区就安排1.7亿元技改资金,大力扶持中航集团、泛特尔生物等十大技改提升项目,同时积极推进翔明科技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直流源平板式PECVD系统等十大创新孵化项目建设。
宗文介绍说,在招才引智方面,贵阳高新区也不遗余力。为加大产业人才聚集力度,贵阳高新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暂行办法》、《鼓励和扶持留学归国人才创业若干措施》等文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知名外国专家和扶持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为进一步鼓励研发,今年6月30日《贵阳高新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出台,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贵阳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可享受免征营业税、财政补助地方所得税和最高一次性100万元的补贴等优惠。
目前,贵阳高新区聚集了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拥有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8家;建成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贵州火炬软件园、贵阳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其中,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人才培育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目前贵阳高新区共有留学生创业企业17家,博士创办企业20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151家。
“十二五”要增大体量谋创新
“高新区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产值和规模,而应该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龙头,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引领作用。”宗文强调,高新技术产业要真正在高新区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讲求速度和效率。具体来说,一靠作风、二靠方法、三靠执行力。“贵阳高新区上下必须树立扎实苦干的作风,讲求各种鼓励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执行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抢出速度”。
2010年,贵阳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43亿元;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1家,占贵州省的42%;科技部认定贵阳高新区为贵阳国家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工业与信息化部授予贵阳高新区首批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称号。
在成绩面前,宗文冷静而理性,他表示:“贵阳高新区虽然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与先进高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宗文打了一个比方:“桌上如果有几盘菜,你可以调整一下菜品,可以有素菜、肉菜、甜点和汤,但是如果就两个菜,无论你怎么调整也只能有两种类型。以此来形容贵阳高新区当前所面临的结构调整再合适不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十二五”,贵阳高新区正全力构筑核心动力圈、产业聚集圈和商务服务圈,打造广泛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的平台。宗文表示,“十二五”期间,贵阳高新区将力争地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以上,到“十二五”末,地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确保完成600亿元,力争突破700亿元,奋力冲刺10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确保完成1000亿元,力争突破1500亿元。贵阳高新区将努力成为大规模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的平台,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贵阳知识密集度最高、产业最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优的现代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