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能源报
编者按
日前,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经验总结大会(以下简称“总结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总结了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建设和自主运营的经验,同时听取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情况的汇报,反馈和分析了福岛核事故的教训。本文从若干方面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建成运营的经验做了一番梳理。
从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不足1%,到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一期)整体国产化率达到30%,再到岭澳核电站二期(以下简称“岭澳二期”)全面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行”,大亚湾核电基地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高起点起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国核电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历程。
四个自主的跨越
岭澳二期是我国“十五”期间唯一开工建设的自主化依托核电项目,1、2号机组分别于2005年12月15日和2006年6月15日开工建设,从工程总承包到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与监造、建安施工、调试及技术服务等均以国内企业为主导参与承建。
作为国家核电自主化的依托项目,岭澳二期的工程设计充分发挥国内设计院的作用,以国内为主,辅之以国外必要的技术咨询。通过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培训等方式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技术,整体提升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的水平,为后续工程完全实现设计自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岭澳二期的设备制造国产化率达到64%,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等一批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比例超过70%。而且以岭澳二期为基础,目前我国已全面形成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国产化能力,从红沿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开始,设备国产化率将超过80%。
据悉,岭澳二期的土建、安装工程全部由国内施工单位承担,没有聘用外方人员作技术支持。调试启动和运营管理由中广核集团所属专业化公司负责。
通过岭澳核电站二期等项目的建设,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有了较大提升,逐步形成了以一重、二重和上重为产业龙头的大型铸锻件和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基地;以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为产业龙头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以沈阳鼓风机集团、中核苏阀和大连大高阀门为代表的核级泵阀制造基地。
岭澳二期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企业从此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
打造自主品牌
据中广核集团介绍,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以来,大亚湾核电站每年投入1000多万美元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迄今共投入约2亿美元,先后进行了700多项技术改造,实现了安全技术水平的升级。
在安全性方面,机组堆芯熔化概率由投产时的5×10-5降低至现在的1.03×10-5,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经济性方面,大亚湾核电站每台机组可以平均三年减少一次换料大修,大修成本降低25%,每年发电量增加3至5亿千瓦时,平均月上网电量增加了27%。而且,这一换料模式已由中广核集团转化为自主知识成果,应用于岭澳核电站二期和红沿河核电项目,并已经作为我国自主技术品牌(CPR1000)的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