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9月22日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 李兴华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兴华
坚定不移谋创新
编者按 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指示精神,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做法和实践,给人以启示。欢迎大家就此话题深入探讨。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近期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当前,广东发展已经进入了转折阶段,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重点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必须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从现在通用的概念上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从创新的内容属性上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原始创新指的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大部分属于知识创新;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也不等于独自创新,自主创新不是一种封闭的、单独式的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协同创新则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开放式的创新形式。所以,我们讲创新,就要同时强调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也就是说,要把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讲全,要统一起来。
一、如何理解协同创新
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8月,在深圳举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和万钢同志重点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协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理解“协同”?《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管理学上的“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我认为,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意思应该相差不多。
我想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大自然就存在很多的协同现象。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关于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在大海中,一大群小鱼遇到一条鲨鱼猎食,整个鱼群几乎同时作出反应,同步、同速、同方向闪避鲨鱼,逃过鲨口,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一种协同现象。再比如,多人拉车行为。车夫们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面的人拉车,后面的人和侧面的人推车,形成了合力,使车子不断向着目标前进。这也是一种协同现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之,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和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没有协同,整个社会和大自然就会乱套,就拿鱼群的例子来说,那些小鱼很快就会被鲨鱼吃光。同样道理,如果自主创新缺乏协同,不注重协同这种形式和方式的话,那么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二、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全球,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到此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获取较高的创新价值。韩国在1980年代后期模仿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的模式,成立了以国家电子通信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由三星电子、LG半导体以及大学、政府机构等组成的共同研究开发组织,主要从事记忆存储芯片及其制造设备和生产材料的研发。经过10年的协同攻关终于获取成功,涌现了三星、LG等世界半导体巨头,在通讯、存储芯片、平面显示等技术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协同创新网络蓬勃发展。特别是芬兰、爱尔兰、瑞典、瑞士等北欧小国,技术创新实力虽然不如德国、英国、法国等老牌大国,但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芬兰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由诺基亚等200多家信息通讯企业、29所大学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组成,极大地促进了芬兰的通讯产业发展,使芬兰从一个林业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的通讯强国。
环顾国内,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省市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我国载入史册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术攻关,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的成果。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前我国的协同创新模式显然不可能完全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协同创新的经验,将我国拥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社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阻滞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北京、江苏等省市在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推动协同创新模式,力求在新一轮创新竞赛中先走一步,争创创新优势。如北京已经成立了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主要服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回首广东,协同创新是广东省近几年科技管理创新方面的一大成功实践。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以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结合点,努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从2006年开始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沿着“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一路径,研究找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并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螺旋融合。二是以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使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目标一致,协同用力。广东省通过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开展“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攻关结合在一起,在项目完成时其成果就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产品上,根本不存在成果还需要另外去转化的问题,也不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三是以“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为突破点,努力推动国外高端创新资源与广东省创新需求紧密对接,协同攻关。我们以企业为主体,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端一体的研发机构和辅助机构,更加高效地完成国际间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向广东转移转化。借助“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广东与独联体地区、以色列等国家搭建了系统的合作框架,形成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根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直接参与到广东省重点技术领域,形成海内外人才的协同创新。目前已成功引进31个创新团队和32位领军人才,汇聚了282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2007年,我提出了“大科技 大开放”的发展思路。这几年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的,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工作成效。我们不能把科技与世隔绝开来,必须把科技放到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去考虑,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区域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要做的为什么不是“小科技”,而是“大科技”,为什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为了说得更加形象,我当时还专门以一棵“科技生态树”来做了说明和分析。现在看来,我们所倡导的“大科技 大开放”的发展理念,是与协同创新理念一脉相承的,其本质就是协同,追求的就是创新的协同效应。总而言之,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协同创新,我们的创新效率就不可能提高,损耗也会大大增加。我们要进行协同创新,完全是出于现实需要。
三、如何推动协同创新
(一)技术创新链必须围绕产业链进行。
产业链是创新链的载体。要提高创新的水平和效率,技术创新就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链、基于产业链,把创新链融入到产业链中来进行。当创新链与产业链互相融合、相互协同、成为一体的时候,创新的方向、目标就会更加明确,合力就会不断增强,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以前,由于科技研究与产业链分离,没有附着在产业链上进行,因此,才会产生“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历史难题的结症。只要对症下药,就会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当然,在这里我主要是针对技术创新层面上说的,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不完全一样,相信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
如何才能把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首先,要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路线图的绘制工作。应该说,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谓产业技术路线图,我的理解就是:围绕产业链,从技术的层面,找出要实现的技术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路径,进而找到路径上的关键技术节点。近年来,我一直强调要做好路线图的工作,为什么?管用。路线图是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等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研讨后得出的,是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的集体结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能够从整体上加快我们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所以要高度重视做好路线图的绘制和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