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访谈家高新区20周年•访谈创新驱动 走特色发展道路
访柳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何焕全
  • 点击数:1021     发布时间:2011-11-24 14:3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10月17日

  在我国西南地区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城市,素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并且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这座城市就是柳州,其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1/3,难怪投资者会发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感叹。

   更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92年的柳州高新区,凭借大刀阔斧进行自主创新的实干精神,于2010年11月顺利迈入国家高新区的行列,成为广西3个国家高新区之一,在“工业”、“山水”之外,又为柳州增添了一个“高新技术”的“金字招牌”。

  在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柳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何焕全。

  “三步走”迈入“国家队”

   1992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热潮中,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柳州高新区在柳江东畔成立了。

   “作为一个地处西南工业重镇的高新区,柳州高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的历史使命。”何焕全回顾柳州高新区的发展,将园区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实施基础建设、吸纳发展动能为标志的探索起步阶段;以改善软硬件环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统筹发展阶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标志的“二次创业”阶段。

   “应该说,这三个阶段前后衔接、依次递进,清晰地勾勒出柳州高新区发展的路线图。”何焕全表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柳州高新区已成为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发动机。在柳州这个工业重镇的全方位支撑下,柳州高新区形成了有色金属新材料、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铟产业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柳州高新区不仅集聚了华锡集团、柳工集团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还培育了铟泰、腾龙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年的增长率均保持在30%以上,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全方位探索创新路径

   “高新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于坚持走自主创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坚持立足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应用高新技术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服务;坚持推行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实现小园区辐射带动产业大发展;坚持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孵化,引导智力成果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谈到柳州高新区的巨大变化,何焕全一连道出了四个“坚持”,“其实,这是一种创新路径的坚持。”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柳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01家,成为广西惟一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过百家的高新区,全面提升了柳州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聚集度和影响力。这一切,得益于柳州高新区19年来精心打造的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

   何焕全介绍说,柳州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家、4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柳州高新区以柳州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柳州信息产业园、柳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器,搭建了柳州高新区创业孵化服务信息平台、柳州生物资源利用及产业化专业技术孵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柳州市新材料人才小高地、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源工作站柳州分站。

   柳州高新区是广西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前沿阵地。柳州高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加快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培育和支持,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建立政、银、企、担保机构四方参与的新型融资担保运作模式。在广西3个国家高新区中,柳州高新区率先向中国证监会和科技部提交建设“新三板”的试点申请,日前还组织11家企业与4家券商签订“新三板”挂牌服务协议。柳州高新区利用园区金融一条街形成了大型企业的长中短期流动贷款、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以及小型创业企业小额信用借款等三级贷款体系。此外,柳州高新区还以改革科技经费使用方式、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市场化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成立了广西首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

   柳州高新区被誉为广西引进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多年来,柳州高新区通过搭建国外智力渠道,先后引进300多人次外国专家到柳州工作,共引进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1000多人次高层次人才到柳州讲学或解决技术难题。在培育产业适用型人才方面,柳州高新区2008年启动了柳州职业教育园建设,规划占地667.6公顷,在校学生10万人。通过以上措施,柳州高新区把自身的产业平台优势与高校的实验室、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9年来,柳州高新区通过不断提升总部、商务、会展、金融等科技商务功能,积极引进投融资、评估、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建设锡、锑、锌等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发展仓单交易、电子交易、期货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柳州高新区拿出4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集中引进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并在入驻园区金融一条街的4家银行开辟了高新技术企业绿色通道,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细分和专业的服务。

   “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机遇与挑战并存。”何焕全表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有利于柳州高新区依托国家战略,与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对接,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腹地经济。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柳州高新区将依托强大的产业比较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创新驱动 特色发展

    “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的巨大成就完美地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自主创新’的深刻内涵。”在何焕全看来,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引擎和坚实的保障。

    何焕全表示,未来国家高新区应该在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充分激发自主创新活力,重点改变某些地方存在的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过多依靠土地消耗和区域优惠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城市功能区。

    二是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增强竞争力和生命力。一方面,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与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上进行特色创新;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要在发展模式、机制体制上作文章,实现更多的产业整合、激励机制、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更多地挖掘潜在优势,通过内涵式、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要实现科技成果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国家高新区要有效促进资本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扩容“新三板”市场,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在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的节点上,柳州高新区也迎来了“十二五”的新机遇。柳州高新区将按照国家对高新区“四位一体”功能定位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的发展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着力以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新材料、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为重点,打造和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特色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柳州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何焕全表示,柳州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创新节点和西江经济带的科技引擎;二是成为柳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三是成为柳东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的核心载体;四是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科技对接平台。与此同时,柳州高新区要实现从构筑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物理环境转变为建设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大力引进生产要素转变为着力聚集创新资源。

   “这些目标和要求都对柳州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何焕全希望,5年后的柳州高新区能够以国家高新区发展生力军的姿态,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创新节点和西江经济带的创新高地。

    何焕全,1964年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曾任共青团柳州市委书记、党组书记,柳江县委副书记,凤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柳州市招商促进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柳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柳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董事长。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