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10月17日
如果说促进发展、关注民生是现阶段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那么,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到2010年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了日本,虽然此时我国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1/9,但在总量上我国已经历史性地站上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高台。
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更为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是,到什么时候我国可以实现对世界第一大国的超越?我国已经具备了哪些实现再追赶和再超越的条件,将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实际上,国际社会早就有不少机构对中国未来超越美国做过分析与估计。美国高盛公司2007年曾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此后由于美国遇到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高盛公司又把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时间调整为2027年。2011年年初,美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更是激进地认为,中国的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即GDP)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这些分析与预测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中国最终会赶上和超越美国。
要实现对美国的追赶和超越,我国面临众多挑战,包括制度性挑战,也包括人口素质挑战,还包括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分配体制和机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众多挑战。不仅如此,我国还同时面临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能并不愿意看到我国再追赶和再超越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实现自身更大发展的同时担负起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大发展的重任?
毫无疑问,要担负这样的重任,不仅需要企业进行制度和体制机制再创新,而且需要企业进行管理再升级、经营再改善、市场再拓展、产品再换代等。在制度、体制机制等具有慢变量特征的因素和条件给定的前提下,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当前尤其迫切需要着力做好两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人力资本投资。
在我国,资本替代劳动的成本已经开始出现明显上升并且还会继续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样做才能实现更大发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选择能够对资本和劳动形成更大替代效应的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大量注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善企业的资本构成,在提高企业的技术构成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有机构成,并由此为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创造可靠的技术基础。
为改善和提高企业有机构成、改进和提升企业资本和劳动质量,实行技术上的拿来主义并不为过。在一定条件下,拿来主义也确曾行之有效过。但是,拿来主义是有边界与极限的,拿来后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和进行再创新,拿来的成本就会迅速上升并可能很快超过其可能的收益,拿来的结果就难免导致企业投资的失败。因此,不能用“拿来主义”支撑企业关键技术的升级及其未来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重要且有效的路径与办法就是通过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推进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摆脱企业生产技术内在陈旧性的困扰与束缚、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和必然的选择。加大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包括加大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投资,还包括有助于提升劳动者技术革新与创造能力的投资,同时也应包括有助于提升企业劳动者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水平等方面的投资。所有这些投资,其直接表现形式具有“软实力”特征,但从企业长远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角度看,这些投资却是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人力技术基础,从而最终会固化为企业的真正的“硬实力”和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通过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占领企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既是我国广大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再追赶和再超越的重要实践内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