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提升企业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大引擎
  • 点击数:1530     发布时间:2011-12-21 09:4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胡钰     科技时评

    11月25日,科技部举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议,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授牌,交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讲话中指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从实际运行情况看,2006年至今,科技部依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批准建设了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设了一批先进科研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了企业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表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企业与产业创新能力强大引擎。

    一、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增强企业与产业的内生创新能力,从深层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

    传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建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出成果后再向企业转化。这种方式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却过于线性,既造成了科技成果创造与经济领域使用的脱离,也没有考虑到企业与产业内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占世界研发总支出的12.8%,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国家,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也已超过70%。按理说,这么大的研发经费支出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应该带来企业与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就拿最具产业规模的中央企业来说,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缺少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等问题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我国企业与产业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现在,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内部,就是为了给企业与产业以内生的创新动力,就是为了从深层次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更注重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更注重带动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研究,更注重衔接市场需求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就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来源。把握住这一内在规律,就能充分认识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意义。

   有人认为企业搞基础研究不重要,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从国际经验看,提升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早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美国的创新成果大放异彩,英国议会派人了解原因所在,总结出美国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在企业运转中盛行的普遍智慧”。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正是美国企业创新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成就不仅是拥有1093项专利,更在于强调原创与市场的结合,1869年,刚刚22岁的爱迪生就下决心“我不想再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了”。美国科技史认为“爱迪生凭借科学来进行创新,但又创造了进行创新的科学——把发明开发出来建成完整的工业”。
 
   当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的软件和计算服务研发投入占全球的75%,IT硬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的43%。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研发投入还很有限。即便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主要也是依靠企业自筹,压力很大,影响了实验室建设进程和积极性。缺乏稳定与足够支持的企业实验室无法集中力量开展攻关,不能关注中长期基础研究,模仿多于原创。“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任务紧迫,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力提升要求紧迫,这就要求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创新资源聚集在企业,这不但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必然之举,更是国际创新经验的共同选择。

   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逐渐成为一流的创新平台,成为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创新先锋

    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相关依托单位非常珍惜这一平台,大力建好这一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逐渐成为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创新先锋。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各实验室充分整合创新资源,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中央企业共有47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1年10月底,实验室共申请发明专利5078项,授权发明专利1331项。其中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1项,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2010年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各实验室在选择攻关方向时,普遍立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围绕制约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攻关,成果的带动作用很强。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完成四大类27个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国内实验手段最齐全、水平最高的矿山重型装备实验系统,解决了许多技术瓶颈问题,加快了产业技术升级。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新材料,为我国“大飞机”的材料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机制政策保障有力。各依托单位对于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视,为了保障实验室的运转效率,多给予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和特殊的评价机制。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不承担增值任务、只考核科技投入与产出”、项目优先支持等科研特区政策保障,人员聘用、工资分配完全由实验室自行决策。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科研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强化成果转化与技术辐射,使得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达到了100%。

   人才聚集效应突出。对许多依托单位来说,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吸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聚集到企业创新平台上。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设立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两年来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5人、海外终身教授2人、海归博士28人在内的研发团队和工程化团队。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广纳人才,建成了15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两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

   对外交流合作频繁。这些国家级的实验室成为实现国际交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平台,为企业整合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与甲骨文公司联合成立能力中心,与英特尔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提升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广东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进行了广泛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科技资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三、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要坚持高目标、大胸怀、准定位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我国基础研究增加了新的平台。为了建设好这个平台,必须坚持高目标、大胸怀、准定位的基本原则。

    把握高目标,就要在创新目标上坚持不破不立。建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为了提升我国的科技原创水平,引领和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因此,在创新目标上,就要有勇气、有信心选择原创水平高的目标,提出独特的技术路线,努力实现由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力争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壁垒,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争取在一些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把握大胸怀,一方面,要在创新合作上坚持不离不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提升不能仅靠内部资源,更要靠广泛地聚集资源,只有利用好这个高端平台,聚集最大多数的创新人才,才能保证实验室在业内的领先水平。因此,实验室要强化横向合作,强化国际合作,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努力推进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分享上坚持不偏不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发不是为了单纯自用形成垄断,而是要服务整个行业领域的众多企业,因此在创新成果的分享上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形成良好的成果分享机制。这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实验室在业内地位的重要前提。

    把握准定位,就要在创新环节上坚持不前不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关注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这种位置把握得准确与否非常重要。一方面,不能太靠前,太上游,成了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这样离企业与产业需求过远。企业的基础研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有所差别的,这种差异性一定要突出。另一方面,也不能太靠后,太下游,成了竞争性技术,这样不符合国家实验室的公共性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毕竟不是一个企业的技术中心,而是要服务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

    在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进程中,在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越来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期待着更多的资源注入,期待着更多的企业加入,这必将开创我国企业和产业创新的新局面。(胡钰)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