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国家高新区20周年•访谈抓改革求创新 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访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硕科
  • 点击数:1402     发布时间:2012-01-20 14:03: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高新区发展提出总体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再次成为关键词。

   2009年3月18日,湘潭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当时的56个国家高新区中,科技创新孕育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排在第29位。

   “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湘潭高新区已锁定‘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奋斗目标。”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硕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努力向地方乃至全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目标全力冲刺的国家高新区正在中部崛起。

   创新求发展

   记者:今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你认为,国家高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硕科: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引擎。

   20年来,国家高新区一直按照要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向区外企业传统产业扩散辐射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展自主创新创业吸引成果转化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示范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建设的新城区、培养和造就科技企业家的大学校等目标进行建设,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未来,国家高新区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继续起到先导作用,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记者:湘潭高新区从成立至今,走过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刘硕科:湘潭高新区1992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成立,2009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大体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初建阶段,湘潭高新区以“拓展框架,主攻产业,招商筹资,建设新区”为目标,集聚了一批企业,修筑了城区主干道,兴建了科技大厦,为下一轮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湘潭市委、市政府重新明确湘潭高新区的发展定位,湘潭高新区确立了“以商招商,招商引业,打造精品园区,发展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设立了新材料工业园,建设德国工业园,致力于打造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

   第三阶段,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湘潭高新区再次调整了发展思路,从要素驱动的“一次创业”跨入创新驱动的“二次创业”,坚持“创新引领、链群扩张,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新区”的目标,成功打造了国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了创新载体,培育了研发、孵化、创新集群。

   第四阶段从2009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开始,湘潭高新区确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壮大主导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全面实施以坚定一个方向、提升两个能力、发展三大产业、实施四项战略为内容的“1234工程”,即坚定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方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超常规发展能力,重点发展以新能源装备为主的高端制造产业、精品钢材深加工产业、以矿山装备、城市轻轨、运输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为主的现代运输制造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3+1”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开放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

   创业之初,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概括起来就是:由于缺乏坚定的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延误了很多很好的发展良机;由于没有刚性的园区规划管理,产业用地几度挤挪,损伤了产业发展的元气;由于管辖区域没有形成完整的板块,疲于应对各种社会事务,耗费了大量的工作精力;由于政策的摇摆以及管理上责、权、利难以统一,造成了发展上的举棋不定。

   记者:这些年湘潭高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总结?

   刘硕科: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湘潭高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年均增幅在30%以上,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工业产值预计增长70%以上。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在引进、培育31家风电配套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湘潭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企业共享研发平台;在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方面,我们引进生产性企业的同时,新建码头和钢材城,引进钢材配套物流企业,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创新资源有效集聚,构建了以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简称“火炬园”)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搭建政务、技术、投融资、中介、商务等五大服务体系,围绕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产业已培育科技企业(项目)288个,全国惟一的风电实验室、国家级风电检测平台、国家能源风力发电研发(实验)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众多知名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湘潭高新区,创新项目及资源实现了新的集聚。

   四是创业环境整体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编制了《高新区园区总体规划》,即将形成“四纵四横”的路网格局,规划中的“九纵九横”路网也正在加紧建设,铁牛埠港区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园区将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联合运输的通畅物流格局,东方红南广场科技孵化场等城市综合体蓄势待发;行政经济审批更加快捷,湘潭市授予湘潭高新区管委会54项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实现了园区事务园内办结。我们还配套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的政策汇编,湘潭高新区的投资洼地效应进一步显现。

   五是科技领军人才竞相入园。自长江学者谭成忠教授入园创业以来,先后有中科院理化所国家级纳米实验室主任贺军辉教授带着“纳米银抗菌产品生产技术及其应用”等4项专利项目,国家级稀土材料专家刘甲祥带着三基色荧光粉、氧化钪和太阳能电池板项目,湘电集团首席专家黄守道带着起重电机项目,国内第一台电动大巴研发人姜瑞华带着大功率磷酸铁锂电池项目,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位点领衔人周建平教授带着水酶法油茶籽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项目进入火炬园进行成果转化。

   回顾创业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奋勇争先,才能实现园区的跨越发展;只有坚持链群扩张,才能实现高新区的特色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引领,才能实现高新区的赶超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高新区的和谐发展。

   改革谋跨越

   记者:作为湘潭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你是如何带领高新区人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

   刘硕科:没有统一意志,就不会产生步调一致的工作合力,不能集中精力办成大事。我们首先要将高新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统一,围绕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发展,让全体高新区团队有种承担国家使命的光荣感、责任感,让大家感觉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意志。二是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奋斗目标紧密统一起来,在干部职工中树立热爱高新区的观念,将高新区事业的追求当做团队一辈子的事,通过团队目标的实现,保障个人价值得到认可和彰显。三是将产业发展和园区赶超跨越的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创新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创业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产业、招商、建设、园务服务、政务服务、商务服务协调机制,让企业(项目)在湘潭高新区的发展既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如契入产业链,参与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又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过多年的磨合,湘潭高新区锻炼出一支干事创业的好团队,基本找到了高新区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跨越之路。我们在全国高新区范围内率先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高举创新旗帜,高标准建设了火炬园,让湘潭高新区在国家创新战略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倾力构建社会和谐,在推进阳光征拆、和谐征拆的同时,为被征拆户建设安置房、开展就业培训、推行社会保险全覆盖,辖区居民日子越过越好,进一步支持园区的开发建设。

   记者:高新区不同于其他行政区,你如何看待高新区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

   刘硕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勇于担当,务实创新、注重实效等,都集中反映了高新区人的精神风貌。在工作实践中,湘潭高新区形成了特事特办、多方联动、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也正是湘潭高新区人的精神和工作方法,才使得园区能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创新源,“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领头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验田、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工作更应该加强,高新区人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要继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坚持“特区”的发展思路。因此我们将坚持“特事特办”的工作方法,这既是湘潭高新区实践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担区域经济增长极重任的客观需要,目前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必要的市级经济、行政审批权限已全部下放,我们在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要强化“特区”观念;在加快审批步伐、简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园区企业(项目)服务等方面,培育“特事特办”的工作风格。

   高新区要坚持“多方联动”的工作方法。在“多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管理、征地拆迁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线状的,而是相互联系、纷繁复杂的,这不仅需要我们深入调研,总结和把握其普遍规律,更需要各部门单位紧密配合,系统解决。因此我们要形成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协作有力、信息畅通的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领导方式,增强团队驾驭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取信于企业、取信于基层、取信于群众,为园区经济赶超跨越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高新区要坚持“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始终抓牢全年的重点工作,把握工作的重点环节,采取有力的举措予以推进,要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重点,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提供有竞争力的个人发展平台,极大地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更加有能力的合适人才加盟湘潭高新区,发挥其才能,推动园区的创新发展;要以龙头企业的引进为重点,加快其用地供给、项目立项、服务扶持,组建有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参与的产业联盟,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以政产学研用各方面有效结合为重点,促进科技要素集聚、聚变,充分利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法律咨询、创新联盟组建等,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把科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要素优势,打好科技驱动牌。我们将通过抓重点,突破发展的瓶颈,提升湘潭高新区整体发展效果。

   转型促提升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你如何带领湘潭高新区人继续高举火炬旗帜,推动高新区进一步发展?

   刘硕科:过去20年,国家高新区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练中,创造了科技经济发展的奇迹。湘潭高新区将始终坚持国家建设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孵化”初衷,着力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入手,探索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能发挥我国独特经济体制优势的发展模式。

   今年,我们要理顺高新区的体制机制,营造推动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健全湘潭高新区决策领导机构,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激发高新区团队的创造力,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业斗志;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记者:20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国家高新区已达88家,你如何理解高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5年后的湘潭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将处于什么位置?

   刘硕科:国家高新区都是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承担了同样的使命,因此国家高新区之间存在着诸多合作机会,如产业项目配套、科技资源及信息的共享等;但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资源、人才、市场的争夺。有合作,才能保证集中必要的资源优势干大事;有竞争,才能保证资源要素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创新的特性所决定的。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竞争与合作,国家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各高新区管委会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行为,保障了各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从而使高新区的发展充满活力和创造性。其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R&D投入,其来源不外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两个途径,国家投入表现为各类专项经费以项目的形式落实,社会投入表现为各类资金对项目未来盈利能力的看好。科技项目由各高新区内部竞争择优向上申报,国家相关部委再次择优予以审批,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同时为集中力量办成大事,高新区就近合作申报一些科技创新基地,如长株潭三地高新区就联合申报成功成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这其中的合作非常紧密。

   湘潭高新区始终依托本地优势,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把握国家创新发展的脉搏,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新能源装备产业、精品钢材深加工产业打造成过“千亿”的产业,努力把湘潭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区,跻身创新型特色园区行列。

   记者:你认为,未来国家高新区面临着哪些挑战,应着重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刘硕科:未来国家高新区面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新区政策优势弱化,同时面临土地约束问题。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使得原来专门针对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开放至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高新区面临土地约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主要依靠软环境。

   二是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集群特征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高新区2009年的统计数据,按产业聚集度由高到低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3家,二等17家,三等27家,四等29家。由此可见,多数国家高新区的产业特色尚不明显。国家高新区集群企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比较薄弱,产品市场分散,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难以体现,个别国家高新区出现产业主线不清、后继发展乏力的现象。

   三是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知识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强度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国家高新区单位申请专利平均对应的研发投入242.8万元,是全国平均48.4万元的5倍,高新区内企业专利战略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国家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多为模仿创新,企业更多关注是低成本竞争、尽快获得短期利润、竞争力不高,在向国际市场产品出口中,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所占比例最大。但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国企业多靠赚取加工费生存,盈利能力弱,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仅有2%-3%。

   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予以解决。

  刘硕科,1963年出生,湖南湘阴县人;1981年毕业于长沙冶金工业学校物理专业,先后在湘钢职工业余二中及职工学校、湘钢培训中心任职;1991年5月调任湘潭市团委副书记;1995年8月赴日本研修一年,并于1996年9月任湘潭市团委党组成员;1996年12月调湘潭高新区工作,先后任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党工委副书记;2002年10月至2010年6月,任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并于2009年7月获评为第八届湖南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10年7月至今,任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