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们学校位置在杭州,与北京距离较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国际。”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青说。
无独有偶,远在西部的宁夏大学也一样有着国际化的志向,日前该校就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一起成为了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的“教育合作伙伴”。
国际化,不再只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大学努力推进的事,也是中国所有高校在全球化的今天的共同追求。
国际标准
举行国际会议,送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派教师出国研修,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甚至合作办学、聘请兼职或全职国外教授,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课题甚至成立共同实验室……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而在国际化中,中国高校又该如何与“国际标准”对话呢?
教育可以有“国际标准”吗?
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我国近年来各行各业在走国际化道路中绕不过的一个环节。然而,说到关乎教育的国际标准,似乎是一件难而又难的事。
然而,在国际上,一些事关教育的“国际标准”却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在工程教育领域,因为有着一般客观的标准而有了很好的尝试。例如IET,这个成立已有140年的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专业技术学会,在工程教育课程认证和教育认证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体系。
“在英国有很多大学都要通过IET的教育认证,其程序是IET的认证专家到大学里就某一课程或某一专业进行认证,他们听课,检查作业,看考卷,检查教学大纲等等,这个考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通过了认证,IET每3年或每5年还回来,再审核、再认证,看课程安排和设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闫勇说,他也是英国肯特大学教授,其在英国所在学院最近刚刚通过IET认证。据IET业务拓展经理赵陆璐介绍,不止在英国,IET的课程认证和教育认证目前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开展。
那么,我国高校对国际标准的课程认证有需求吗?对此,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争鸣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是我们的一些课程和教材大大落后于国际标准,影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改革。”
世界高校为何追求“国际标准”
世界高校为何追求“国际标准”?当然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水平。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
“在国外,一个工科毕业生要进入工程领域,必须要获得专业学会的认证才可以有从业资格。获得IET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意味着很好的就业前景,比如在香港地铁工作的两个工作人员,如果他有IET的国际工程师证书,他的起薪可能是4.2万元,没有的话就是1.8万元,更不用说今后的事业发展了。”赵陆璐说。
当前,国际通常做法是将工程师资质认证与大学的课程认证与教育认证联系起来。“假如你所在的院校获得了IET课程认证和教育认证,那么你将来到IET申请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时,你的教育认证部分是免试通过的。”赵陆璐说。可见,世界很多大学争相通过IET或是其他国际公认的专业学会的教育认证,一方面是证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一方面也是给其学生一个机会,提升学生的水平。而这两方面,无疑会使学校吸引到更好的生源,保证学校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学校也由此走上以人为本和以质量为本的良性发展之路。
中国高校如何对话“国际标准”
我国在高校的课程标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就中国计量学院来说,“我们参与了教育部做的一些专业认证,我们学校有多项国家级的教育工程,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特色专业以及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李青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一些省市启动的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也是对高校课程与教学标准的一种探索,高校评估在2003年形成“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由此建立起一种高效和长效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
可以说,上述探索和实践对保障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全球化的脚步如此急切,国际化的需求相应也愈加迫切,“我们还希望有国际层面的认证,例如IET这样很有权威性的工程教育认证。”李青说。
教育的人文特性决定了其面对国际标准时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轻易就谈与国际接轨,但是,无视国际标准又不可能,说到底,无论是中国高校还是中国学生,都希望能融入到国际舞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那么,中国高校如何与“国际标准”对话呢?
现阶段,可以在工程教育领域尝试进行国际标准认证,是一种意见。“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可以先在工程教育领域尝试引入国际标准认证,因为工程领域是有一些共同标准的,比如做一个灯泡,在哪儿做都应该是达到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陈化北说。
同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方面中国未来的前景还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标准后,再与国际标准进行对话。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说:“我认为中国未来的前景,第一应该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然后再通过国际公约来和世界上各国协同,取得互认。但是在国家完整的政策出台之前,开展国际间的一些合作,仍是很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
教育部副部长: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 (记者/马芳实习生/王海宁)昨日,为期两天的2011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深圳落幕。这是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首次在大运会期间举办,由教育部与深圳市政府主办。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162所高等院校的校长们站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高度,从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地区、大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紧紧围绕“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就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大学体育与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绿色大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闭幕式上表示,通过讨论,与会代表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达成了四项共识。大家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彰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灵魂,创业能力不仅已经成为企业招收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越来越成为大学的培养目标;建设绿色大学,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
全球30多所高校校长共谋高等教育国际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讯(记者 夏静 通讯员张世梅、陈芳)全球高校联盟第八届年会日前在湖北宜昌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80余名校长、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新闻记者齐聚三峡大学,共同探讨知识经济中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此次会议历时三天,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全球高等院校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实现教育信息共享、教师科研合作、学生交换,双语或多语教学等方面开展讨论和交流。
中国大学迈向国际化大学 师资成高校转型关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记者 江耘)今天,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 40多所国内外大学校长聚会杭州,就区域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探讨。
世界大学校长协会于196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性高等院校行政首长的联合会。现有成员600余家,遍布世界各地。该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个高等院校的相互了解,交流高等院校的管理经验,促进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浙江工商大学于2007年加入该组织。
此次会议,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名校的校长,在全球化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东北亚地区高等学校合作的途径方式以及管理机制创新等问题上,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主席胡建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全球趋向,中国高校国际化交流频繁,并已从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浙江工商大学正在努力从高校国际化向国际化高校转型,“学校和学生要国际化,首先要做到教师国际化。”
胡建淼表示,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在教师国际化方面推出了两方面措施,一个是蓝天计划,即每周聘请各国教授进行演讲,不带同声传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一个是每年有5%至10%的比例找国外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
对于中国高校引进外国师资,大阪商业大学校长、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谷岗一郎表示认同:“在中国各大院校,寻求国际间合作交流已渐成气候,不少高校与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不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师国际化水平的建设。”
谷岗一郎表示,中国有3000多所大学,而日本只有700多所大学,所以每所日本的大学至少可以有4所不同的中国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因此,每所日本大学应该在中国不同地域寻求合作伙伴,不仅在北京,还应该在上海、杭州等地。
在中国,国际化办学成功的模式当属宁波诺丁汉大学。该校校长助理沈伟其表示,该校在教学上把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东西全部移植过来,再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一些合作。
谈到诺丁汉的成功因素,沈伟其表示,诺丁汉的创新点是整套引进注重教学模式的移植,而且做到教师全部国际化。
“诺丁汉有诺贝尔获得者,那么我们宁波诺丁汉什么时候也能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这个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沈伟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