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本报讯(记者 王进雨 实习生 高小娟)日前,全球最大的办公外包服务提供商雷格斯(Regus)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与业务集中在本国市场的企业相比,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取得了更为出色的业绩。
不过,这个调查结论却不适用于中国企业。报告称,目前中国企业赚钱的重心还是国内市场。
此次雷格斯对全球1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查,37%的中国企业表示,海外扩张的最大障碍在于很难在国外建立实体网点。此外,66%的企业表示,由于对海外业务发展的速度没有底,因此在海外扩张时所需的物业投入多为短期投资。
在已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中,72%的企业准备进一步扩大业务;而对于业务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的企业,有53%的企业也准备在未来几年内开拓海外市场。
雷格斯于1989年成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总部设在卢森堡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记者追访
租金及办公成本已成企业大负担
今晨,雷格斯总裁Filippo Sarti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随着国内商品房价格越来越高,租金及办公成本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很大的负担。
他指出,据IDC咨询公司预测,到2014年在亚洲约有7亿5千万的“移动办公人员”,这些人主要包括营销、国际管理、新闻媒体公关等工作人员。文/记者 王进雨
底牌时刻: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可能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对于真正有心进行海外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当下可能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记者 李航 郭璐
2011 年12月一个周末的傍晚,伦敦金融城附近某高档餐厅内,一位欧洲男子,身着阿玛尼西装、英语中隐约透露着西班牙口音,正与对面另一个与他穿着打扮相仿、一口流利伦敦腔的亚裔男子谈论着一桩“东方生意”。
如果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诸如“中国企业(China enterprise)”、“并购(acquisition)”、“欧洲资产出售(Euro asset sales)”之类的单词会不时敲击你的耳鼓。
这位有着西班牙口音的欧洲男子,是一家濒临破产的西班牙建筑商的财务高管。此刻,他正急于向亚裔男子寻求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援。后者,则是一位有着“中国资本”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在这场相互博弈的游戏里,西班牙财务高管手上的筹码是该国某油企约10%的股份,而亚裔私募基金经理的王牌,则是中国国有的某大型能源企业。
揭开底牌的时刻到了。
亚裔私募经理抛出一个附加条件,“我们还要一个董事会席位”。5分钟后,对方艰难地回应道,“可以考虑”。
欧洲资本市场上,这样的一幕不是个案。在这个市场上,以“欧猪五国”为代表的欧洲资产,正在为解决债务危机而寻找下家,而中国买家正被他们视为“座上宾”。
此前,面对来自东方的“中国骑士”,渴望资金的欧洲还在徘徊犹疑——文化的冲突、商业规则的碰撞,令部分国家对中国买家心存芥蒂:中国式收购尽管盘活了其濒临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否也意味着中国以经济手段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话语权?并购案是否会被描述成经营多年的名誉砰然倒地的公众性事件?
而今,形势已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欧洲开始成为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与欧洲目前的经济问题、人民币汇率变化,欧洲部分国家对中国更开放,以及欧洲企业规模较小中国企业更能接受有关。”普华永道在其最新报告中如是研判。
是最佳时机吗
新年伊始,一场收购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重工潍柴集团公开宣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法拉帝集团董事长诺贝托-法拉帝(Norberto Ferretti)、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集体亮相签约现场。
潍柴集团以法拉帝巅峰价值的五分之一的价格完成收购:即提供1.78亿欧元的股权投资,1.96亿欧元的贷款额度,总计3.74亿欧元取得了对法拉帝的绝对控股。双方协议将使法拉帝的债务从6.85亿欧元减少至1.16亿欧元,还可另外获得1.8亿欧元的融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与潍柴联姻,可谓一笔双赢的买卖:“中国企业能够得到一流的技术、品牌声望,并将这些优势与中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意大利方面可以得到进入增长最快的大市场的更好保障,而且有望通过生产环节向中国国内转移而降低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关税负担。毕竟,中国游艇市场正在快速升温。”
“通过收购法拉帝,潍柴也可将其业务向下游拓展,将潍柴的核心业务——发动机打入游艇市场。”国金证券的机械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这是2012年中国企业第一场引人注目的海外收购。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企业、还有近年凸现的中国富人阶层,也在观望欧洲的一切:那里有不少与法拉帝品牌齐名的世界知名企业,在债务危机阴霾下,面临法拉帝相似的问题——市场需求锐减,银行信贷收紧,企业运营下去亟待资金。
风向的转变,直接来自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1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法国等9个欧元区国家的长期信用评级,并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将进一步蔓延。“欧债危机不再局限于小国,已经波及到大国。”伦敦经济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乔纳森 洛因斯说。
再不想办法,欧洲经济的险情恐怕会进一步加重。
欧洲决策者们深知,随着该区域经济深陷衰退泥沼,基于信用的金融债产品早已不能进入各路买家的法眼。
“从前欧盟卖的是信用,现在欧债危机扩大,金融债已经卖不动了,欧洲能够出售的只有实在的资产,比如能源和技术。”一位熟知欧洲市场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梅新育分析认为,为了改善财政状况,以“欧猪五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重债国家,大规模实施国有资产私有化势在必行,且不止一个重债国家主动瞄上了资金充裕的中国。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国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购、参股其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铁道、港口、邮政、金融等战略性企业。意大利等国也正在步其后尘。
同时,危机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困境,其资产定价下降,流动性紧张,从而使企业主动寻求外部投资者参股甚至收购控股权,其中一部分资产也会成为中国投资者竞逐的目标,包括在其母国、第三国的资产,也包括在中国的投资资产。
普华永道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发生的并购数量锐增,从2010年的25宗增加到44宗;相比之下,在北美洲发生的并购数量仅从前年的52宗增至57宗。
更长远的眼光
对中国资本力量而言,机会仿佛就在眼前。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罗红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向欧洲投资,可以借助欧洲中小企业的丰富销售经验来提高自己。比如意大利,其中小企业不同于美国、日本,后者是从属大企业,等大企业签单回来再与之分配。
意大利小企业的自主性很强,往往直接参与博览会,然后拿到订单就在地区周围产业链分配,业务就做起来了,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梅新育则建议,中国企业可投资欧洲流通环节,包括制造业企业设立销售子公司,或是收购当地流通企业,借此提高出口价格,稳定订单,进而提高国内产能利用率。也可以收购欧洲品牌,选择国内销售市场增长较快的商品,收购其欧洲生产者。另外也可以投资欧洲基础设施领域。
时下,一些胆大的美国投资者正在低价抢购大西洋彼岸的公司债券。其中一些投资者所买的是欧洲公司的垃圾级债券。还有一些人甚至说,希腊的银行发行的债券也是有钱可挣的。中国企业投资可否尝试投资公司债?
中信银行的刘维明认为,当前欧洲利差很高,公司债的收益率也很高,价格很低,如果今年欧债问题出现缓解,会出现公司债的反弹,价格出现回归。之前欧洲债危机,经济衰退在债券收益率有点过度的反应,因此有些公司债的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