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GDP八年首降 未来机遇于挑战并存
  • 点击数:1019     发布时间:2012-03-06 14:0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中国钢企网

   导读: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温家宝为2012年中国经济设定的一系列目标包括:GDP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中国钢企网 钱宇花 综合报道 今年“两会”,恰逢政府换届在即,从而使得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放弃“保八”惯例,增长目标改弦更张为7.5%,不免令世人感到诧异。

   外界纷纷发表对此看法,有分析认为,此举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不再单纯追逐名义增长速度,转为寻求更合乎理性的有效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实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目标,也需考虑诸多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增速目标是预期性的而非约束性的,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经济增速并不是一回事。会上有代表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年初预期目标,纵观往年,从2001年到2004年,除了2002年没有明确提具体值外,都设定为7%左右。从2005年到2011年,都是8%左右。这一设置与五年规划之间存在衔接关系,“十二五”规划经济年均增速目标比“十一五”下调了0.5个百分点。而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看,均大大高于年初预定目标。2009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为9.2%,2010年为10.4%,2011年为9.2%。

   由此可见,要实现当下的7.5%的经济增速目标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GDP7.5%:八年首降为哪般?

    适者生存,稳中求进

   有专家指出,“从2005年起,每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都设定在8%左右,今年是8年来第一次调低。”这其中的重大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外界有提出疑问:往年8%左右的预期目标,为何在今年降至7.5%?

   有政府官员指出,今年GDP增速调低,表明政府正在努力适应形势变化,力求稳中求进。“把经济增速目标略微调低,适应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速过快,或过于追求速度,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经济结构恶化,物价快速上涨。

   本次政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分析认为,“适当调低增速目标更多的是导向,引导地方政府不要过度追求速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留有空间。”

   经济增速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但这并不是全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人们对经济增速的看法更加客观、全面。

   “经济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增长应该最终惠及民生,改善民生一定要与经济增长同步。”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基层社区的刘荣喜代表强调,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重点解决养老、医疗、农民工等问题。

   为未来改革预留空间

   为破除对GDP的迷恋,经济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呼吁降低增速目标。GDP首降,既是对经济增长下滑前景的认可,实质上也有利于为各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降调子;不仅为经济结构调整留下政策空间,也部分减轻了中国政府的工作压力。

   有分析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是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从几组数据来看,政府经济上的求稳与务实心态可见一斑。但是更有余地的经济目标,确实也为未来改革预留了施展腾挪空间。

   GDP首降:机遇与挑战并存

   GDP首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层面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比照往年,GDP降速目标虽定,但是否能够达到,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国内外新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会在国内外带来新的机遇。

   有分析认为,中国放缓经济增速意味着一个更多依赖消费支出的中国,这可能会造成更少的污染、减轻全球对环境的担忧,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转变还可能提振美国、欧洲和其他更富裕的国家生产的软件、娱乐产品、旅游、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进口。

  分析人士说,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7.5%,这显示出政府最高层力争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向。

  首降目标“遭遇战”

  通货膨胀4%的目标

  关于报告中通货膨胀4%的目标,虽然很多人表示质疑,但有分析认为,实施起来难度并没有外界预期那么大。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更多是源于收入分配与贫富不均等经济之外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物价涨跌。另外,如果以周期来考察中国经济,目前它正处于新一轮主动去库存周期阶段,剩余产能突出,未来许多投资项目投产之后还会增加产能,这些都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进一步看,往往领先CPI指数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经从数月前的7%以上猛降至上月的0.7%,并且未来很可能将跌入负值区,也预示着未来CPI的压力也将得到释放。

    进出口总额增长10%的目标

   报告中提出:进出口总额增长10%。针对这一目标,完成则有一定风险。分析指出,从此前10年来看,中国出口平均增速达到20%以上,10%的年目标似乎不算高。但此一时彼一时,10年来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基本面情况或许已经有所不同。

   整体而言,全球发达国家经济仍旧处于去杠杆化、再平衡过程中,对中国出口的容纳空间有限,出口形势增长今年难言乐观。外围环境恶化之下,人民币汇改问题应该慎重,尤其有必要降低人民币升值步伐,甚至考虑实质性稳定人民币币值,否则,10%的出口增速目标有可能落空。

   中国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远离”

   有分析指出,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降至7.5%,这一转变或许将给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因中国对大宗商品的火热需求而繁荣起来的国家带来深远影响。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已经对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感到安心,不打算像过去那样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来刺激经济,而是计划让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顺其自然地发生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中国宣传已久的一项举措。

   这种转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取决于北京方面能够从多大程度上妥善地管理这一转型过程。中国的贸易伙伴势必将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基础设施、电力和出口领域的投资减速可能意味着钢铁、水泥、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放缓,进而可能对巴西、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供应国带来冲击。

   对此,瑞士信贷分析师陶冬说,我们认为中国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已经过去了。(文章部分信息来源于新华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