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4月11日来源: 中国科技网作者: 刘莉
中国科技网讯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在偌大的白色签字板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4月10日上午,数百位和他一样的科技期刊负责人在京联合签名发布《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出现的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现象,同时影响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千余种科技期刊,期望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科技期刊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良好学风的建设者。
“被投诉的学术不端大多与期刊论文有关”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今天同期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活动现场,向与会者提供了浙江大学2008—2010年学术不端投诉调查的一组统计数据:被投诉教师27人,15人被投诉原因与科技期刊论文有关,占55.6%;被投诉附属医院医生9人,100%与科技期刊论文有关;被投诉的16位研究生中9人与科技期刊论文有关,占56.3%。
“数字显示被投诉的学术不端行为大多与科技期刊论文有关,浙江大学是这样,其他的学校应该也是如此。”杨卫说,正因为这样,科技期刊应该是科学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5300多种,其中科协系统主办的科技期刊超过三分之一,达2200余种,由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达1050种,在全国期刊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介绍说,此次开展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和发布联合声明,正是希望科技期刊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担负起不可替代的责任。
国际期刊对学术不端惩戒力度加大
科技期刊的有效惩戒被认为是抵制不良学风的重要手段。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已经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如果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将以发表公开声明的方式予以撤稿。
据统计,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期刊撤稿率增加10倍左右,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比如,英国的学术杂志同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和各研究机构一道,参与对过错方的处罚,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间声誉大跌,科研资金来源也会成为严重问题,其学术生涯有可能就此完结。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也能感受到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惩戒的力度。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一位医生将一篇论文投往斯普林格系列杂志,之后不久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收到杂志审稿人来函:该医生论文中一张图片为剽窃他人已发表图片,因此审稿人决定向斯普林格出版社申请,其旗下1000多种期刊以后拒绝刊登来自浙江大学所有论文。
杨卫讲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之后他们迅速与出版社联系,向其通报学校的处理决定,最终剽窃者被辞退,共同署名者今后不能再招收学生。出版社肯定了浙江大学的做法,继续欢迎其高水平论文的投稿。
程东红希望我国科技期刊也能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维护期刊尊严需要科技界联合行动
曾任《物理学报》主编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曾遇到过处理抄袭稿件“碰壁”的经历。
一次,一位审稿人发现一篇投稿抄袭德国研究人员的论文,随即告知王乃彦,《物理学报》高度重视,王乃彦和审稿人一起到投稿人单位进行调查,但当事人一口否认,说是别人冒用他的名字自己并不知情,而其单位则竭力袒护,一味替当事人说好话。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让科技期刊抵制学术不端仅靠期刊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中国人情社会的背景及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让很多科技期刊的努力举步维艰。
不久前,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80%的科学家希望把论文投向国外。“国外的期刊影响因子高,好稿都流向国外,国内投稿中很多是为了评职称、得学位,还有一些人情稿,好不容易有质量高的,其中还可能有抄袭。”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术学会部部长沈爱民道出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难处”。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国整个科技评价体系,也就是‘指挥棒’的设计,这是最根本的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虽有“难处”,但沈爱民认为在抵制学术不端的过程中,期刊仍应努力担负起责任,建立规范严把质量关,有勇气“拿自己开刀”,守住科学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记者 刘莉)
《科技日报》(2012-04-10 一版)
( 中国科技网)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4/11/content_454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