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我国“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
  • 点击数:1043     发布时间:2006-09-29 09:00:31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最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9月28日在合肥成功放电,这是世界首个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3秒钟 首次成功放电

   
我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SuperconductingTokamak)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电,成功获得了电流超过200千安、时间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EAST大科学工程总经理万元熙介绍说,目前放电实验还在进行当中,各项实验参数还在不断提高,显示了EAST装置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实验结果将提交近期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中国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聚变能大会。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工艺鉴定组专家、中科院基础科学研究局金铎研究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EAST通过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工艺鉴定。

8年耗资两亿 打造“人造太阳”

   
稳态运行的核聚堆产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相同,都是由原子核聚变放出巨大能量,因此稳态运行的核聚变堆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EAST大科学工程总经理万元熙研究员说,未来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变反应堆投入商业运行后,能提供无限的、洁净的、安全的能源,将使人类未来数亿年的能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根据设计,EAST产生等离子体最长时间可达1000秒,温度将超过1亿度。该装置的建设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历时8年、耗资2亿人民币。

   
万元熙研究员介绍说,EAST集全超导和非圆截面两大特点于一身,且具有主动冷却结构,能产生稳态的、具有先进运行模式的等离子体,国际上尚无成功建造的先例。其科学目标是通过实验研究,为未来建造稳态、高效、安全的聚变反应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

使用核能 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专家说,EAST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在规模上小很多,但两者都是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即两者的等离子体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术基础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年至15年。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和奠定工程技术及物理基础的角度上说,EAST都将为ITER计划做出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并进而为人类开发和最终使用核聚变能做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间科技合作项目之一,总投资约46亿欧元,其目标是要建造可控制的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专家分析

“人造太阳”

   
令1升海水抵300升汽油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成功,这意味着人类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领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EAST大科学工程总经理万元熙说,未来的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堆用于商业运行后,所产生的能量够人类用数亿年乃至数十亿年。

   
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类最近20多年来向地球索取了数额庞大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矿物能源不仅造成各种污染和“温室效应”,而且还有枯竭之虞。

   
万元熙介绍,核聚变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测,每1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以此推算,根据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和海水存量,核聚变能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新华社)

新闻背景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其目标是要建造一个可自持燃烧(即“点火”)的核聚变实验堆,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

   
2003年2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ITER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上,中国宣布作为全权独立成员加入该计划谈判。这意味着中国承诺承担ITER工程总造价46亿欧元的10%,并享受全部知识产权。

信息来源:石油科技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