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研究已经成为企业家“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情”。为此,前不久《机电商报》先后刊发了一些有关制造业战略研究的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战略研究中战略制定与环境脱节、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力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等问题。这些研究都很有启发性。但这些研究似乎多是静态研究,没有注意世界制造业发展态势的变化,没有注意网络信息技术对现代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在此,笔者就制造业战略研究中的创新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制造业加速发展的特效武器。制造业发展战略创新研究,主要应研究那些问题呢?
态势研究 要把握世界制造业的五大变局
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不能关起门来研究,必须认识和把握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事实上,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这种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最显著变化,该技术通过虚拟化的计算机模拟,完成从一个螺丝部件的安装,直到整个汽车、机床、飞机等大型精密设备的一步步设计、生产和总成。期间,可运用三维模拟技术,实现研发人员与计算机同步互动,随时发现并攻克难关。目前,不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已通过引进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
虚拟技术不仅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制造业设计技术,而且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无形资产可以去整合别人的资源或进行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今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已经宣告成立,它将构建虚拟现实技术平台,服务于全国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前瞻性技术,尚未进入制造业战略研究人员的视野是十分遗憾的!
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就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由英国总装生产的汽车,其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网络,已经成为过程控制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中心。
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当前,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这种转移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其二,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增,迫使他们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网络使这种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他们通过网上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调拨,进行生产的调度和管理,又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美国清晰地反应了这种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中国台湾及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在制造业中找到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
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原有制造业的业务则进行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制造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进行;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