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之后,日前在京举行的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工作会上,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又表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技术”的信息。循环经济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技术饥渴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其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到 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03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循环经济的益处不言自明,但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着两大问题: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
法律和机制的问题是一个“软问题”,而技术却是一个“硬伤”。先进的技术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支撑,又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专家认为,要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我国现在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而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我国可利用的现成技术并不多,存在着极大的缺口。“我国需要在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已要求有关部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先进技术。
技术欠缺,很多循环经济遭遇的问题就是因此而起。近期,关于废旧轮胎的进口问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和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对废旧轮胎进口与否的相反态度,在中国橡胶业及汽车配件等相关产业内引起极大反响。轮胎翻修协会认为,废旧轮胎是可利用的资源,赞成进口;而橡胶工业协会则明确表示,废旧轮胎是工业垃圾,反对进口。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综合利用处处长冯良说,从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口旧轮胎对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可行性。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和最大的橡胶进口国,橡胶对外依存度较高。与此同时,国内废旧轮胎再生资源化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把废旧轮胎利用起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只有65%左右,主要做再生胶,轮胎翻新率还不到4%,能利用废旧全钢子午胎做再生胶年产5000吨以上的企业不足10家,绝大多数企业处理不了废旧全钢子午胎。
如果能解决技术“饥渴”,这种问题本就不会存在。
寻求合作是个突破口
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寻求合作无疑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南京钢铁股份公司为行业找到了一个优良的范本。
日前,世界银行和意大利碳基金的能源环保专家来到南京钢铁股份公司,就南钢借助自身的转炉煤气回收项目,运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与世界银行签署的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进行现场认证,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批准的首个提高能效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意大利碳基金通过世界银行在未来10年将购买南钢约65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权,而南钢将从中获得先进技术和外来资金。南钢股份事业发展部部长刘跃建介绍南钢“牵手”CDM时说:“南钢获得了CDM批准的中国首个工业节能碳基金项目,这是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激励。通过CDM项目,南钢获得了先进技术和外来资金,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专家们也在为循环经济献计献策,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要抓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发展中国家尚不完全承担减排义务这一契机,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的国际合作,通过CDM项目获得部分循环经济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要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大力加强对国际及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环保壁垒,建立环保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为我国循环经济产品顺利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循环经济网络提供保障。
循环经济整合生产链条
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公布的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结果显示,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我国化工行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新的布局性问题产生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完善相关措施,防范和减轻“重大风险源”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化工企业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对环境的威胁越来越突出。化工企业的环境问题要通过三个渠道解决:一是选址要科学;二是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是生产过程要尽量清洁化,减少三废排放。”谈到化工企业生态安全,今年2月被授予“中华环境奖”的山东鲁北集团董事长冯怡生认为,“鲁北远离城区40公里,建在渤海湾畔的盐碱地上,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每一环节产生的传统‘三废’都‘吃干榨尽’,实现零排放,保证了环境安全。”
化工企业最大的污染来自有害废气废渣废水。鲁北企业集团共有52家下属企业,形成了磷胺—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热电联产三大生态产业链,而这3个链条又互相联系。一条产业链中的废物,转成为另一条产业链中的原料,形成一张循环经济网络,像一个生态食物链。鲁北集团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利用率达95.6%,清洁能源利用率85.9%,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30%~50%,对企业年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0%。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64.5亿元,利税近9.7亿元。
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经济运行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继续加大。一些地区、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钢铁、建材和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继续加大;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局部性、时段性煤电油运行紧张仍存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第一季度工交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描述我国产能过剩的局面。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煤炭、水泥、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将陆续出台其他有关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同时,坚决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快修订《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优先安排高效、环保和先进的大型机组多发电、满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的机组发电,淘汰落后的发电机组,实施电网节能调度。推进有色行业再生资源利用。发挥水泥行业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跟踪监测重要商品进出口形势变化,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市场多元化。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大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做好自主品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
这一系列措施将有效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摆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窘境,同时削减污染。
但专家同时也提醒,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营造。尤其是公众,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末端,如果能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优先采购和消费循环产品,不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废旧资源利用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可以说,我们是否选择绿色消费,决定了循环经济的成败。
《京都议定书》简介
《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该法案自1992年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称UNFCCC)之日起,已经有全球的18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并成功地举行了多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1995年在柏林举行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中,发达国家承诺将在20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然而经过缔约方最终审评认定,这一承诺不足以实现公约中所预期达到的目标。
为了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更加细化并具有强制力的承诺。于是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加强发达国家义务及承诺的谈判。历经多届会议,在1997年,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在第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对这一法案内容的研讨、磋商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当本届大会结束时,该公约已经初具雏形,并以当届大会举办地京都命名,也就是著名的《京都议定书》。
该议定书中规定,工业化国家将在2008年到2012年间,使他们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限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如欧盟分配到的减排配额大约是8%。另外,《京都议定书》本着公平性原则,考虑到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对地球大气造成严重的破坏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给予有差别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第一承诺期中将不承担减排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