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产业、传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各国企业都把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影响着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成功的技术创新足以使困境企业摆脱危机,也足以使好的企业奠定更为稳固的市场地位。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围绕着高技术领域进行的,为了在困难性很大的高技术创新上赢得主动和取得成功,近年来,西方企业纷纷反思技术路线的选择、专业技术与基础技术的关系、新产品创新对业务范围的影响以及内部创新与合作创新各自的优缺点等重要的问题。
在这些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西方企业重新确定了技术创新的选题、创新方式、创新策略等。这些新变化反映了当今技术创新的新走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经验。
西方企业技术创新思路
首选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经营领域相互适应。
技术创新通常会对企业的业务范围产生较大的影响,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经营领域之间的关系是西方企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经营领域和业务范围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立足点,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技术创新与此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技术创新会伴随着新产品的出现,新产品的批量生产会导致企业业务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当这种新产品在获得商业成功之后,企业经营领域将面临重大调整。
鉴于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构成的重大影响,西方企业在技术创新时一般会慎重地考虑企业自身的业务领域,通常他们偏重在自己经营的业务范围内选择技术创新的课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技术创新方向的正确性,防止偏离企业的经营方向。换言之,技术创新不是自发性的,而是服从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偏离企业经营方向的技术创新一般是企业不熟悉的领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这种技术创新通常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创新费用和创新风险也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西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不失时机的扩展新业务,实行多角化经营或从缺乏前途的传统行业中转换出来。例如,日本兄弟工业公司原来是家著名的缝纫机制造企业,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这样认为,该公司与东京重机工业公司利用原有技术基础大力创新相关技术,结果大举进入打字机和印刷机等新兴行业。
其次是加速技术创新的国际移动和国际合作。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市场向全球化方向扩展,其中有三大因素助长了新技术的国际移动:第一,从全球看,顾客价值虽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和区域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结,地区市场仍然呈现需求的相似性。这种同质市场的存在为新技术的国际移动提供了可能性;第二,为了适应地区市场需求相似性的特点,很多企业纷纷采取以国际市场为对象的新技术创新战略;第三,现代技术创新很多是以应用新材料为对象的,但是原材料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需要者则集中在发达国家。
这样,以原材料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产品很难在一国中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这就促使西方企业考虑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物流周期,并以世界规模加速技术和信息的国际流动。
为了顺应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西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均谋求产品和市场的扩延,以此来扩大自身的技术领域。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资源的限制,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西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加速了国际合作的步伐。
再次值得借鉴的经验是西方国家企业重视产品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相互依存。
从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和制造技术。前者是指提出构思和创新产品的能力,后者是指基于该构思规模制造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产品的能力。这两者有效的相互依存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过去一段时间内,西方企业偏重于产品创新能力,许多产品由于制造技术不配套以至于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
保持产品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相关联可以采取很多种手法,在钢铁行业,日本公司拥有雄厚的产品技术,同时也经常会发展新的制造技术并对产品技术进行改良。两种技术的关联可以突破企业、行业、甚至国界。在计算机领域,美国企业通常创新软件,而硬件则由日本企业创新和生产,最后由美国企业形成产品,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
另外推进技术转移的资本化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前,某种技术一旦出现,人们并不着眼于把该技术以产出的形式在技术市场上转移,而是根据产品的需要,获得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专利和许可权。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贸易收支的改善,技术像产品一样开始了市场贸易。技术被认为是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资源,尤其是以成套设备的制造技术为代表,往往以产品或技术知识的形式发生技术贸易。
近年来,技术转移的资本化在西方企业技术创新中十分明显。得克撒斯仪表公司在日本强化半导体生产,杜帮公司强化日本分公司的研究阵容和生产基地等等事例都是伴随着资本化的技术国际转移。
最后是加强技术竞争和技术协调的平衡。
近年来,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以前一项新技术至少在标准化之后才能上市,在标准化之前又可以创新许多基本技术。但是,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一项代表性的技术在产品化之前与其他创新当事者或关联企业相互协调,然后推向市场的做法已越来越少,因为所有的企业都认识到不尽快地产业化,新技术的优势很快会消失殆尽。
针对技术竞争的日益加剧,西方企业认识到拥有应付环境变化的各种技术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创新技术又面临着高风险。为了避免重复创新、重复投资,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很多企业正逐步地跨越企业或行业本身的限制,与拥有不同技术的其他企业发展技术交流。当企业追求的技术在同行业者中难以寻求时,不惜与竞争对手进行必要的技术合作。
这些做法表明,西方企业认识到通过技术竞争和技术合作的相互平衡,彼此可以共存共荣,避免风险和实现技术互补。
我国企业致力于自主创新的若干产业方向
基于以上经验,我国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活动中,应该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选择。
从产业归属上看,高技术主要存在于两大产业上,其一是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其二是以钢铁、机械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通常以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为主。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是指对传统工艺、设备、生产方式等的革新。
但是上述两种产业视点在高技术发展战略中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存在另一种产业视点,它既不属于新兴产业也不属于传统产业,处在两种产业之间并具有两种产业的属性。这种产业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着密切关系,是高技术发展的活跃领域,近年来,西方企业很重视在这类产业中发展高技术,目前致力于高技术发展的产业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时间节约型产业。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价值日益增长,高工资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高工资化导致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高工资化意味着时间价值的提高,不仅工作时间价值提高,而且消费时间的价值也在提高。企业争取单位工作时间成本的降低,消费者则争取单位消费时间成本的降低,可见,那些能够节约单位时间成本的产品将受到市场的欢迎。
如果能提高单位时间顾客的满足度必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单位时间价值的提高或成本的下降必须借助于技术创新,国外敏捷制造、准时生产和快速物流等生产和经营技术的大力发展于此有密切关系。
其次是“中场产业”。
所谓“中场产业”是指介于组装工业与原材料工业之间,提供高功能材料和高性能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产业群。中场产业的兴起与西方国家加工装配产业的衰退有直接关系。中场产业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属于高附加价值产业。中场产业以创新、生产中间产品为主,其品种规格繁多,批量不大,通常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为数不多,企业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近年来,装配产业成型产品技术趋向成熟,工业技术创新集中到零部件、半成品上。而在传统的以装配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中,组装企业的附加值高,而生产零部件的企业获利较小。
再次是一次性便利产品产业。
人口高龄化和熟练服务人员的缺乏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最新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已经形成。一次性产品在解决高龄人口护理和应付紧急情况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次性产品和便利性产品的创新、生产、销售和废物处理的全环节都需要技术想创新,而且由此发展的高技术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