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路线的历史变迁,十七大提出的这一方针体现了经济发展理念的伟大变革与理性演进。
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济建设总路线是“多快好省”,是一个综合协调的理念。但急于摆脱贫穷与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政治热情,使之演变成“快是中心,速度是灵魂”的跃进路径,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具有可持续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逐步确立了“走一条既追求速度又追求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简称“又快又好”。这创造了20多年年均增长9%以上的“中国奇迹”。但由于分权化改革与地方竞争,片面追求GDP与吸引外资,逐步走上资本逻辑主导的路子,资源、环境、生态等承载压力快速提升,出现了达到“增长极限”的若干迹象。
新世纪以来,面对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中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一顺序改变,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经济发展理念的伟大变革。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代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用“发展”取代“增长”,一个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经济增长,主要是数量概念,体现一定时期内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数量变化。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概念,更强调质量与协调的内涵,体现了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的协调,体现了经济系统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从一定意义上讲,增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很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经济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社会、国际条件。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可能长期单兵突进。单纯经济增长易,经济发展难。
对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伴随着29年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增长的代价,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基本方略逐步清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的深度、广度、协调度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从数量扩张到优化升级
十七大报告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详细规划了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这反映了产业从数量扩张的平面概念转变到质量提升的立体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依赖人口红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产业走上数量扩张的道路,使我们告别短缺,步入相对过剩阶段。但我们经历了“出口8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实,我们的加工贸易只能得到芭比娃娃最终售价的1/20,出口顺差扩大,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素成本增加,人口红利减弱,这需要产业体系与层次的升级优化。
建立高质量的完善的产业体系,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能应对金融危机等意外冲击,维护经济安全与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产业体系。
从制造广东到创新广东
对广东而言,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实现从制造广东向创新广东的转变,才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在中国,中国工厂在广东。回首广东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上个世纪80年代靠土地收益,但目前土地有限,要素成本上升;90年代靠低工资的人口红利,但新世纪“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人口红利将会逐步消失;市场短缺格局不复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广东能源消费位居全国前列,主要靠省外输入的能源、资源供给紧张。
新世纪,广东发展靠什么?只能靠创新,靠技术,靠生产率的提升。这需要按照“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