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清楚地阐明了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中之重是扩大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因为消费是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内部动因。
过去20多年,投资特别是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主导力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中国之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奇迹”诞生的主要原因。今天,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增长已难以为继。一方面,国际贸易依赖于比较优势,中国过去20多年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资源供应充分且廉价,目前这一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新的依靠技术和管理进步等支撑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从长远看,比较优势必须建立在贸易对象均衡发展、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一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顺差,会破坏这种均衡,并进而加大本国经济波动风险,影响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资增长过快也存在较大隐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充分市场条件下对投资取向、风险控制以及承受能力的调节还远未到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并引发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失衡的情况。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优化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来看,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水平比较明显偏低,造成国内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因此,中国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鼓励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只有成功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扩大投资需求和提高投资效率。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靠鼓励消费、培育消费、引导消费、保护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才是经济增长根本持久的支撑。
首先,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让民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增强全民消费能力,让民众敢于消费、善于享受发展成果,是增进民众福祉的重要体现。其次,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现实,给予提升整体消费能力巨大空间。可以预见,党和政府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城乡差距等社会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中国整体消费能力快速提高和释放的过程。
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微,中国不得不把大量商品输往国外,出口逐年增加。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宝贵的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某些西方国家乘机散发“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的良性增长与发展,有赖于在三者之间取得均衡,实现三者的协同增长。“三驾马车”均衡发力,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在我国不少地区投资成本逐步抬升、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出口贸易摩擦日益明显的宏观背景下,消费就成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新的增长点。扩大消费需求,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成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问题。同时,扩大消费,无疑将大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这一转变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