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指向上就是“三提高两降低”:“三提高”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就业水平;“两降低”即降低物能消耗、降低工业污染。
没有自主创新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自强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中国入世5年过渡期结束后提出来的,这一背景赋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以全球化视野。全球化下的我国经济技术一体化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宏观上,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80%,而我国还只在30%—40%左右。中观上,在机械工程领域,我国的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不足,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微观上,我国许多产品的产能居世界前列,但技术附加值不高,利润低,名牌少。缩小这些差距,单靠市场换技术,单靠买技术模仿他人技术是做不到的。全球化下的工业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更是创新力的竞争。没有自主创新是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自强的。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市场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自主创新与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与企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自立于全球化竞争之林。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追求的是适度差距的可持续经济效益提高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发展靠不断提高的企业经济效益来支持,加入WTO几年来的企业兼并重组与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对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起到脊梁骨作用。但也要看到,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能耗产业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工业经济效益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加大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追求的是适度差距的可持续经济效益提高,而不是远离平衡的个别产业、个别行业、个别企业的效益提高。
把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工业化的发展需从劳动人口中获得人力资源支撑,但我国人口大国的国情又决定中国特色工业化必须同时肩负增强劳动吸纳能力、提高劳动就业水平的重任。提高劳动就业水平,一是劳动就业吸纳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变型分离出来的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农村大量人口要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每年新增1000万的新生劳动力等三个方面,庞大的劳动就业规模需要通过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来解决。二是劳动技能的改造。我国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调整这种不适应所要求的劳动者素质提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一个任务。三是工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岗位增加的兼顾。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既要坚持高科技含量、较好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又要以人为本,立足现实,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展“适用技术——劳动密集型工业”,提高劳动就业率。提高劳动就业水平,也就是努力把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工业技术进步的过程变成对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高物耗和高污染需通过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来解决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目前我国工业的物质资源消耗仍相当高,2006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1.206吨标准煤(单位产值能耗指标),比发达国家高好几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另一方面,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外延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增长过快已给生态和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高物质资源消耗和高污染问题需通过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来解决,从造成我国能源利用巨大浪费的原因、从完善制度入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费,堵截污染源,大力降低工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