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作者:华民
  • 点击数:946     发布时间:2007-11-26 11:14:56
  • 分享到:
关键词:



  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因为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内需(需求角度的考察)不足与创新(供给角度的考察)不足,因为内需不足与创新不足,就会造成中国对于外部市场和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变分权改革为制度创新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中国的GDP只占世界总量的4%左右,但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率却要高达16%左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只有在找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后,我们才能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回答。

  对外开放可以降低改革成本

  中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是因为在1978年推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国策。对内改革解决了效率问题,而对外开放则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资源,从而有助于中国突破各种各样的增长瓶颈。

  为什么对内改革没有对外开放的配合就难以取得成功呢?对此,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如下:

  第一,对外开放可以为对内改革提供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并据此找到改革目标。以中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难以找到有效配置与创造财富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对外开放,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并且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使得中国的改革最终走上了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造成中国财富迅速增长、产品充分流通的现象。

  第二,对外开放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支付。改革固然可以带来巨大收益,但是,改革也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产生于企业制度与结构转型所造成的失业。然而在改革的同时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就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增加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改革的成本最小化,直至产生帕雷托改进效应,即通过改革,越来越多人的状况改善了,但是却没有人受损。

  第三,对外开放可以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中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从而构成中国发展工业化的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人在改革中利益受损,人们就会倾向于回归传统,因此,为了使得中国的改革不可逆转,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外部世界的力量来保证中国能够沿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便最终把一个传统的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

  问题在于对外开放为何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对此,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中国加入WTO的举动,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意义了。首先,为了加入WTO,中国就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与国际接轨。其次,一旦加入WTO以后,中国任何试图回归传统的做法都将会因为来自于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约束而难以付诸实践。由此可见,对外开放使中国的对内改革成为不可逆转。

  第四,对外开放还可以为中国带来改革与增长所必需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受到传统制度的制约之外,还受到了其他各种资源短缺的制约。具体说来主要有:由于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造成的资本积累不足;由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企业家要素的短缺;由于是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所以内需严重不足;由于人口众多与自然资源的匮乏,导致许多基本原材料的供应不足。但是,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就可以突破这些瓶颈而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比如,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加以弥补;企业家要素的短缺可以通过接受FDI来加以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部市场来加以克服;最后,当经济增长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约束时,我们则可以通过国际采购来加以解决。

  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分享

  总结以上各点,足见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在全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实现的。

  这可从下述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明:自从1994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将近500亿美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存量资金已经高达6000亿美元左右;中国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大致维持在60%以上,在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的份额要占到50%以上,加工贸易的比重也要占到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石油与各种自然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假如中国没有对外开放,假如没有国际资本的流入与对外贸易,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不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大打折扣。

  逻辑的推理是,既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全球力量的作用下实现的,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也就会因此而大大提高。换句话说,正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而实现的,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就必须被世界所分享。世界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以下这些渠道来实现的:

  第一是出口渠道。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中国有能力大量出口价廉物美的一般制成品,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支出总量,增加他们(消费者)的剩余。

  第二是进口渠道。中国通过进口原材料、中间品与资本装备品乃至高端消费品,使得全世界的产油国、矿石生产国、中间品生产国、资本装备品生产国,以及高端消费品生产国均获得了经济增长的机会。

  第三是投资渠道。中国通过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作出了以下贡献:首先,中国通过引进外资,为世界过剩资本找到了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其次,中国将吸引投资和贸易顺差产生的巨额储备用于国际投资,从而为世界货币的供给与市场的扩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了中国的大规模生产与制造,才保证了世界商品价格的长期稳定,以至即使在世界石油价格猛涨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发生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通过对外开放而保证了对内改革的顺利推进;因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下、由全球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的推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全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所以其成果就必须为全球所分享。

  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如果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未来呢?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以便继续通过对外开放来推动改革走向深化,并让经济可持续增长。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开发环境下的可持续增长与封闭经济下的可持续增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受到本国资源存量的制约,但是在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会因为利用国际资源而获得更大的空间。

  其次,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因为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内需(需求角度的考察)不足与创新(供给角度的考察)不足,因为内需不足与创新不足,就会造成中国对于外部市场和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变分权改革为制度创新。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大部分仍然具有分权的性质,分权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缺乏创新激励的问题。政府职能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税率就降不下来,财政的挤出效应就会很高,居民的所得就会减少,消费支出就难以增加。不能从分权改革走向产权改革,那么就会因为财产的不安全与产权的不明确而失去积累、投资与创新的动机。

  这样看来,我们未来的选择应当是:坚持对外开放来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对外开放的风险;通过坚持对外开放与深化改革来实现中国可持续的增长,从而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