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发改委指明再生能源道路
  • 作者:吴凡
  • 点击数:658     发布时间:2007-11-28 02:50:20
  • 分享到:
关键词:



    9月20日,国家发改委以急件形式下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此举被解读为中国官方释放全面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的信号,也彻底消解了生物燃料“争粮”的忧虑。这是继2006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来,又一次以明文在燃料乙醇产业踩下一脚“急刹”。

    《意见》指出,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十一五”时期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调整现行玉米深加工项目管理方式,实行项目核准制,加强对现有企业改扩建项目的审查,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大,避免低水平项目建设。试点期间将暂不允许外商投资生物液体燃料乙醇生产项目和兼并、收购、重组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此外,《意见》明确表示颁布目的是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增长、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叫停粮食乙醇项目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燃料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大大超出决策者最初的愿望。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3589万吨,占消费总量的26.8%;“十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消耗量累计增长94%,年均增长14%,同期玉米产量仅增加31%,年均增长4.2%,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的扩张速度。
  
   发改委认为,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稳定并增加玉米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玉米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部分在建项目不符合土地审批、环境评价、信贷政策的要求。尤其随着陈粮库存耗尽,粮食乙醇项目逐渐将目光移向新粮,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意见》的出台无异于是以极其明确的姿态表明了在发展生物燃料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政府的态度。

非粮作物成主力

    对于深受尾气、酸雨、尘土等都市污染困扰的现代人来说,用绿色植物来解决急迫的能源问题将是最为理想的途径。《意见》叫停粮食乙醇项目,并不代表国家不支持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燃料的发展。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8月31日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已对生物燃料未来的发展格局做出了框架性描述:近期将重点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发展以纤维素生物质为燃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到2010年,增加非粮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200万吨,生物柴油20万吨;到2020年分别增加至1000万吨和200万吨,总计替代约1000万吨成品油。

    当然,对比已经形成的102万吨粮食燃料乙醇产能,非粮燃料乙醇的生产技术目前仍只是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但是政策已经以毫不暧昧地姿态确立了基调,未来非粮作物成为生物质能源中的主导力量也只是时间问题。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