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东西互动,取得重要进展,东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东西互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东西互动合作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东部地区通过与西部地区结对子,进行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为东部地区的各类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东部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快,面临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瓶颈约束矛盾日渐突出,东部地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十分迫切。在东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东部地区企业纷纷西进,逐渐成为东西互动的主力军。一个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正在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新增了10多万家,投资总额超过7000多亿元,是前5年的总和;为西部地区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5万人次,无偿捐助资金及捐赠物资折款30多亿元。从2000年到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投资总额15000多亿元;为西部地区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超过30万人次,无偿捐助资金及捐赠物资折款100多亿元。其中,仅上海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就达1700多亿元,浙江、福建企业也分别达到1300多亿元。
东西互动的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政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东西互动的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涵盖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业发展、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对外对内开放等多种领域。
山东省在西部地区建设高等级公路500多公里,鲁能集团积极参加西电东送工程,与陕西、宁夏合作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在贵州投资生产的碳酸钡和碳酸锶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被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为“东西合作成功的典范”。天津天士力集团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利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到陕西、云南、贵州等地建设中药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浙江奥康集团到重庆大规模投资建设壁山鞋业园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鞋业生产基地。广东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2005年至2007年3年间共与西部地区签订合作项目700多个,合同金额1700亿元。辽宁投资600万元支持青海建立农种繁育基地,成为青海省果木、花卉、中草药等优良农作物繁育中心。河北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在新疆投资建设棉花生产基地。福建先后派出500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到宁夏扶贫支教,同时还为宁夏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3万多人。
东西互动的方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东部地区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帮助西部地区发展,不仅需要“输血”式的援助,更要采取“造血”式的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为此,东部地区不断创新互动方式,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构建互动平台,不断推进互动合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都制定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专项规划,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江苏采用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的合作方式,在四川省建立了“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天津市发挥港口优势,积极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与宁夏联手开辟“无水港”,与新疆合作开通集装箱场站。浙江、广东、福建积极发挥商会的作用,为西进企业做好服务,成为企业西进的桥梁。东部地区各地政府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在西部地区举办的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签约投资项目和协议投资额稳步增长。东部地区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把优秀的企业、先进的理念、高端的技术、一流的人才、现代的管理引导到西部地区去,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东西互动的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企业逐渐成为东西互动的主体及东西部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入,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东西互动呈现出互利互惠的共赢局面。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矿产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西部大开发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大量设备、材料、技术和人才,为东部地区企业“西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大量的投资机会。东中部地区更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总之,东西互动对西部地区来讲,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民生改善,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对东部地区来讲,优化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市场空间,缓解了资源瓶颈约束,提升了企业效益。东西互动对全国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只有互利互惠,东西互动的活力才能更强,效果才能更好,才能更具有持久性。(宋 阳)
( 本文摘自 1603中国经济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