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石化报 2008-01-09
记者 郑 虹 牟宗艳
他曾是留美学子,冲破重重阻力,投身新中国建设。
他“半路出家”,却引领中国炼油催化事业从一穷二白到跻身国际先进。
他耄耋之年,仍为国奉献,活跃在科研开发第一线。
沧海桑田50载,我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创新史,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史。
他就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
从胸怀理想到科学报国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闵恩泽面带微笑,平静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回想半个多世纪前,他留学美国,在肯塔基州阿希兰德炼油厂,见到黑乎乎的原油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时,惊奇、激动不已,希冀祖国也有先进的炼油厂。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注定了他将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
身处异乡,闵恩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当看到中国同胞在国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才是海外游子的坚强后盾,这更加深了返回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强烈愿望。
经过8年远行,1955年,满怀赤子深情的闵恩泽,带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毅然放弃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高级工程师的职位和优越条件,冲破美国当局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的重重阻挠,寻找机会绕道香港,辗转返回了他日夜眷恋的祖国首都。
此时的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全国只有3座10万吨的“小茶壶”炼油厂,主要依赖喝“洋油”,西方的禁运又使国内油品缺口极大。而催化剂,这种石油炼制的“芯片”,几乎全部从苏联进口。
没有催化剂,便炼不了油。抱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从未学过催化的闵恩泽,急国家所急,毅然挑起了研制催化剂的重任。
凭着一股干劲和闯劲,靠着几间旧工棚、几件旧设备,闵恩泽自力更生,艰难创业。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第一套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制备和评价装置。
为了用好每一滴油
1959年,苏联援建的100万吨/年兰州炼油厂建成投产,其中有一套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剂装置急需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
1960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逐步减少以致最后停止了对中国的催化剂供应,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中国的飞机即将面临飞不起来的危急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闵恩泽深知责任重大,他没有退缩,吃在车间,睡在办公室,一心埋头搞攻关。为解决干燥带升温膨胀发生的掉带事故,他带领工人打着手电,冒着高温蒸汽,钻进干燥箱,苦战三天三夜。为解决胶球大量破碎的技术难题,他组织一次又一次试验,失败一次分析一次,再失败再分析……终于,胶球破裂的难题成功解决,完整率达到92%以上,超过进口催化剂小球完整率86%的水平!
此时,离催化剂库存告罄仅有两个月时间。催化剂供应及时得到了保证,中央领导人和石油部领导的心,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随后,大庆油田开发,带来了石油工业的新希望。人们欢呼雀跃,中国终于结束了“贫油”的历史!
而难题,再一次横在面前。
为了把原油“吃干榨尽”,石油部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建250万吨/年的炼油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流化催化裂化工艺将重油转化为汽油、柴油和液化气。这种工艺必须要使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其制造技术为美国所垄断。
只好自主研制!重任再一次落到闵恩泽肩上。
闵恩泽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春节,石油部聚餐,余秋里在餐桌上说:“老闵,你一年之后把催化剂交出来。”聚餐会上气氛热烈,别人都向余秋里祝酒保证完成任务,而闵恩泽却闷坐在一边,不敢祝酒。几天后,陈毅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科技工作者,闵恩泽跟余秋里坐一桌,他向余秋里说了句话:“微球催化剂工厂一年之后开始设计。”
这句话,是闵恩泽凭着高度责任感,深思熟虑后立下的军令状。
刻不容缓。他顶着重重压力,背水一战,果断选择非常规的方法,确定了一条研发周期短、技术把握大、符合国情的技术制造路线。
从实验室研制到催化剂厂建成,仅用了5年的时间。
1965年,年产量8000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成投产。中国成为除美国、荷兰外又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迎头赶上,跨越发展
十年浩劫,国际炼油催化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国内科研几近停滞,炼油催化技术更是远远落后。
闵恩泽痛惜不已。落后不怕,怕的是落后而不思进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让我国的炼油催化产品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
他提出今后炼油催化剂科研任务要按“一赶二超三创新”来部署,不仅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的特点和实际生产的需要,去发展自己的新型催化剂。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年,闵恩泽获得了“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地引用他十分喜爱的诗句来表达心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闵恩泽斗志昂扬,步伐坚定。
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根本没有8小时工作的界线。他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放弃一切参观、游览和文娱活动,忙着统筹科研任务,研究科研题目,讨论技术路线,制定研制方案。他收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摘录资料卡片、综合催化剂专利摘要。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社会活动很多,每次外出,他都要带上一堆没有处理完的文件材料和参考书籍,利用乘车时间和工作空隙进行处理。
汗水浇灌出娇艳的“科技之花”,闵恩泽和他带领的科技团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果:
——指导开发成功Y型分子筛,至今仍是各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元。
——开发成功半合成催化裂化催化剂制造工艺,至今催化剂厂仍普遍采用。
——开发成功的渣油裂化催化剂,支撑我国催化裂化每年加工3600万吨渣油,规模居世界第一,每年经济效益达百亿元以上。
——对长岭催化剂厂加氢催化剂车间全面改造,催化剂质量和制造方法由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一步跨越至7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闵恩泽又陆续研发了几代十多个系列的催化剂,支撑炼油工业快速发展。其中部分炼油催化剂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闵恩泽,因其卓越的贡献,被中外科技界公认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