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半官方的技术组织,具体负责机械安全基础类(A类)和通用类(B类)标准的制修订及技术归口工作、与ISO/TC 199的联络工作、协调机械安全的C类(专业机械)标准与A类和B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及技术一致性问题以及机械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及围绕标准的技术服务工作。
机械安全涉及很多行业,矿山机械、起重机械、铸锻机械、木工机械、包装机械、食品机械、农用机械、纺织机械等都在其范畴内。多行业共同参与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型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及机械安全产品厂家也积极参与了安全标准化工作,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人数由第一届的23人增加到现如今的32人。队伍的壮大,必然带来工作的长足进步。目前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完成制修订机械安全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近40项,其中强制性标准8项;完成了科技部机械安全与安全生产等有关重要课题的研究;并作了大量的技术咨询、标准研讨与宣传贯彻工作。
进步是可喜的,但是我国机械安全发展标准化工作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谈到这个问题,李主任的眉头微微紧锁,娓娓道来……
依托自动化技术,实现机械安全生产
自动化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其高速发展以及在机械控制系统及防护装置控制系统中的普遍应用,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机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器本质安全的重要方面,可以确保机器的各种安全功能可靠执行,使人员远离危险状态;第二,自动化技术可以应用到机器的防护装置中,一旦人员接近危险区域,机器就会自动停机。“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以保障机械安全是一个发展方向,是机械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机械设备在安全方面主要的还都是采用简单的机械式防护,未来的发展则应是大量的采用自动化技术。”李主任如是说。
当笔者问到:“为了符合国家对机械安全标准化目前和未来的需求,自动化厂商应该如何去做”的时候,李主任用了“大有可为”四个字来概括。
“自动化厂商应该了解和关注机械安全标准,把自动化产品和主机厂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解各类机器的危险类别、产生原因等,以便其有针对性的开发生产安全性的自动化元器件,提高我国机器装备的安全水平。”
机械安全标准化未来的发展
早期的机械安全标准化,试图通过对人的安全培训和安全制度来解决机械安全问题,强调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对机器本身是否安全、是否采用适当保护装置则关注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安全理念的提高,机械安全问题涉及机器的制造、运输、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报废、回收等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机械安全标准必须实施“大安全”的观念,突出“能通过设计解决的安全措施决不留给用户去解决”的理念,实现机械的本质安全,全面提升我国机械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水平。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机械安全标准纷纷向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靠拢,采用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作为本国机械安全标准的技术支撑,以实现国际间机械安全标准化的一致性。根据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的要求,2008年要确保食品、消费品等领域安全性能的标准、进出口贸易和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检测方法标准以及出口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工业自动化等重点领域国际标准采用率也要达到75%。目前,我国已制定发布的机械安全标准约200项左右,其中A、B类标准基本都采用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
采访的最后,李主任语重心长的说:“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机械安全标准的制定,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全把‘安全’的理念纳入生产经营当中去,安全生产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