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自主创新名家谈:发展航天制造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 作者:马兴瑞
  • 点击数:791     发布时间:2008-04-20 12:40:42
  • 分享到:
关键词:


    五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绕月探测为标志的辉煌成就,铸就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同时,也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孕育形成了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独具特色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及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此同时,航天制造作为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坚强基石和核心能力,从最初的产品试制与生产起步,经历了成功的洗礼和失利的锤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凝聚了智慧与技术的结晶,逐步积淀形成了产品自主研发与创新、高品质与高可靠的制造保障、复杂大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重大项目的系统工程管理等核心能力,已经全面支撑起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并且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诸多领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航天制造的优势与能力

  具有较强的、特色鲜明的产品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50多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紧密围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二代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工程,坚持从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出发,努力搭建具有先进水平、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学研结合、国内外结合、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平台,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航天创新人才队伍,并且不断在创新投入上加大力度,有力地提升了整个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集团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已经拥有了一批支撑创新的组织机构,包括8个航天系统级研发中心、18个专业研发中心、2个系统研发平台、4个专业研发平台,以及11个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开放式基础研究基地和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且造就了一支专业化、高水平、以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和型号“两总”为代表的高层次领军专家队伍,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研队伍的主体。近年来,集团公司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产值占81.6%%,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的格局。以基础研究为源头,以系统工程管理为统筹,以复杂系统集成制造为核心,以体系创新、系统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航天制造独特的创新优势。

  具有高品质与高可靠的产品制造保障能力。在产品研制方面,通过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多学科综合优化等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和性能。在加工生产方面,集团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批高精度、超高精度的大型数控装备,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产品的加工质量。在型号工程研制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和装备的集成,建立完善的、规范的可靠性保障制度,形成了一套确保航天型号产品高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提高。今天,我们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104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成功发射62次,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不断提高;我们研制的各类卫星,实现了在轨稳定运行;

  我们研制的神舟飞船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首发均圆满成功,特别是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确保了航天员的成功升空和安全返回,充分体现了高可靠、高安全的品质。这些骄人成绩都得益于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具有复杂大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航天产品多是集众多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复杂产品大系统。为实现航天系统的整体化和优化,我们在型号研制中着重突出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总体为主导、专业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模式,由总体院、总体设计部等总体单位负责完成整个系统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协调,开展总体方案论证,选择总体参数和技术体制,确定系统体系结构,协调和沟通各分系统之间的工作,确保在整体系统的目标能够达到。同时,在整个航天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了仿真技术,包括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和技术综合实验,实现了系统方案的整体优化、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协调一致。

  具有强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能力。集团公司承担的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极具风险性的国家重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决策体系、以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工程总体设计部为龙头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系统规范的质量体系、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资源体系,使整体优化、系统协调、环境适应、创新发展、风险管理、优化保证等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绕月探测工程已经成为我国航天成功实施系统工程管理的典范。

  航天制造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高品质与高质量的研制保障能力、复杂巨系统集成能力及系统工程管理能力,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航天制造不仅是航天科技工业内在能力的象征,也是我国航天制造业在世界舞台彰显实力的标志。

  二、未来航天制造发展的思路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加强航天制造在宇航产品批量生产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的新要求,为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航天制造的能力基础和特色优势,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军,大力发展国家急需的重大装备及产品,引领科技进步,构建军民融合的制造体系,快速壮大航天产业的规模与效益,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是发挥航天制造在复杂大系统集成制造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向国家急需的重大装备制造领域进军,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国家为此做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决策。集团公司将以国家的迫切需求为己任,面向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装备领域,进一步发挥航天制造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试验仿真、定制生产、精密制造、系统集成及协作配套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和能力,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的装备与产品系统,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目前,我们已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采关键设备、大型环保装备、长输油管线泵阀的研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来的装备制造业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航天制造业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领一席之地。

  二是充分发挥航天制造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优势,大力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引领科技进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对航天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团公司将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为契机,在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航天制造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优势,促进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试验验证技术的快速发展,牵引和带动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通信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航天制造的综合优势,构建军民融合的能力体系,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奠定核心基础。面向军民两个领域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航天制造的基础能力和综合优势,构建起军民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工业能力体系,支撑军民结合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军民融合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研究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先进的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延伸与拓展,为航天制造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应通过整合分散资源及推进数字化建设,构建能军能民、军民一体的产品创新研制体系、数字化专业化生产线(生产单元)、虚拟仿真与测试试验平台等,实现航天制造从任务型向任务能力型转变,从军民分立向军民结合转变,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奠定核心基础。

  四是充分发挥航天制造的专业化、集成化及协同协作优势,壮大航天产业规模,加速转型升级。进入新世纪,为实现航天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综合竞争力,需要快速壮大航天产业规模,实现转型升级。面向未来的航天制造,应在我们现有产业布局、制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业化生产、大系统集成及协作开放的优势。同时,我们应加速航天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从单一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在宇航产品方面,要实现从研制试制小批量生产型到研制规模化生产型的转变,从单一产品研制到多型号并举的转变,从研制试验型到应用服务型的转变。

  三、发展航天制造的具体措施

  一是发挥航天制造高技术优势,开发一批面向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领域的重大装备与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家重点发展的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一批有前景的重点产业化项目,掌握了关键技术,开发了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如航天一院的煤气化装备、航天四院的新材料制备、航天五院的红外甲烷传感器产品、航天六院的长输油管线高压泵阀产品、航天七院的采煤液压支架装备、航天八院的多晶硅产品、航天十一院自主研发的先进航天气动脱硫装置等。我们将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深入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发展系列化的成套装备,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支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

  二是依托航天产业基地,优化配置资源,打造航天制造产业链。目前,集团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为主,其它地区协同协作的航天装备研制生产基地,统筹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北京、上海两个国家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正式揭牌运行。集团公司将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的建设,以产业基地为支撑平台,以航天技术和产品为核心,通过辐射扩散,带动上下游技术链发展;以产业基地的主要航天企业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产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以及售后服务中心为一体的一条龙发展模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

  三是推动航天制造由以产品为中心向制造与服务并重转型,加大服务比重,提升制造服务能力。航天制造要在传统的产品研制生产基础上,以价值链为纽带,围绕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运营维护、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着力培育营销、咨询、标准、物流、维护、品牌、文化、IT服务等制造服务要素,不仅为客户提供单一的产品实物,同时也提供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全方位服务。

  四是加强航天制造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构建数字化制造能力单元,建立网络化异地协同、敏捷化供应链保障的制造能力体系。要重点加强航天生产型企业制造能力提升。按照专业化的生产制造资源配置理念,通过信息化与工艺设计、生产计划、制造执行、质量监控及数控装备密切结合与集成,构建起专业化、数字化的生产能力单元,改变传统面向任务型的制造资源分散和能力不足的局面,不仅满足宇航产品和武器装备多品种、变批量定制生产的需要,同时支持民用产业规模化与批量化生产。

  五是加大投资和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作,扩大航天制造规模与效益。集团公司将充分利用航天科技投资控股公司与相关上市公司等平台,进行产业孵化、资源整合、战略并购和投资融资;将有效利用债券和股票市场开展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计划资金及优惠政策支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筹措项目发展资金。

  六是积极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强化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和谐发展。目前,集团公司已经与陕西、上海等省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我们要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为航天制造及航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以航天科学技术引领的新工业革命正将人类社会带入辉煌的太空经济时代,太空经济的兴起将为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开启一片崭新的空间。作为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支撑和能力基础,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征程中,航天制造将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