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经理世界》杂志
从2006年三四月开始,中国股市快速进入牛市,证券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而技术瓶颈却挑战着不少券商,扩容成为证券CIO一段时间之内的工作重点。廖亚滨凭借对行业的深入了解,从容应对了这个挑战。“任何变化都不是一夜之间到来的,它从萌芽到成长、成熟,再到衰败,都有一个过程,在变化的萌芽阶段就不能忽视它。” 国信证券在2006年5月,对集中交易系统开始做分层的动态监控,分析了当客户数量增长时,对带宽、硬件设备、数据库,甚至供电、空调设备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警戒值。当市场井喷到来时,廖亚滨用相对成熟的套路,将扩容落实为常规工作。
廖亚滨是中国证券业入行最早的CIO之一,也是营业部级证券交易系统的缔造者之一。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起落与几乎所有的技术应用。一路走来,近几年他常常回顾与反思中国证券行业的技术发展路径。这让他在IT对业务的支持上,秉持敏锐捕捉、快速应对的理念,在保证IT与业务发展保持同步之余,还能对一些涉及企业未来发展的IT应用与趋势,提前进行实验与储备,务实地给企业发展提供恰当的支持与推动。
刘乃若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监
华夏基金是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在2007年这个全民理财年中,华夏基金的基民飞速增长到1000万,华夏基金成为北京最大的短信SP客户。客户服务成为刘乃若需要迫切应对的业务需求,他和IT团队探索用电子邮件、网站等新的服务渠道,向数量庞大的基民提供了较到位的服务,巩固了华夏基金在基金市场中的品牌与市场地位。
2002年,刘乃若进入基金行业,他经历了国内基金市场从冷到温、再到火爆的全部历程。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几年的行业浸淫,让刘乃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IT哲学,他反对简单地将IT单独从基金公司的业务中拎出来,觉得IT本身就是基金公司正常业务的一个部分,IT是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他认为,对基金行业而言,IT有两个最基本价值:第一是可以量化工作,“不仅量化绩效考核,更可以量化风险、投资回报率、客户回报率”;第二是能将投资原则和行为通过图表、数学模式可视化,形成可重复、可积累的知识。因此,刘乃若希望信息系统能帮助华夏基金将投资文化和服务文化沉淀下来。
刘永奇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中国经营资产总量最大的区域电网公司信息化领导者,刘永奇着眼行业发展与改革趋势,积极规划和推动华北电网的企业信息化的进行。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从垄断向市场化转型是大势所趋。2006年初,华北电网公司进行企业变革,将信息化视为重要手段,其规划的5E工程即EAI(企业级信息技术集成平台)、ERP(企业经营管理系统)、EAM(数字化电网生产管理系统)、ECM(客户管理系统)和EMS/MOS(一体化能量管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将华北电网运营的所有业务和管理集成到管理信息平台之上。
在华北电网近年确立的战略发展核心业务500千伏输电业务上,2006年底上线的500千伏EAM系统,将占企业一半资产以上的所有500千伏输变电业务管理起来。这些系统中规范有效的数据进而成为业务决策和判断的基础。此外,华北电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克服复杂和涉及面广的困难,五E工程同时启动、同步实施,这个做法在业内业外都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尽管华北电网不是中国电网行业信息化的先行者,但其规划的周密,实施的深度、广度及效果都在业内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