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现场报道:WCICA2004―沟通世界的桥梁
  • 点击数:3972     发布时间:2004-09-15 10:56:00
  • 分享到:
关键词:

 

 

 

        WCICA2004(第五届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2004616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收到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3005篇,其中来自中国(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2902篇。会议录用论文1270篇,内容涵盖了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学科在理论、方法、应用方面的所有领域。在三天时间里,以演讲形式(110组,610篇)和张贴论文形式(3组,595篇),近1000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而热烈地交流。

 

报道一

前辈们的感慨

 

何毓琦院士(左)和戴汝为院士

 

    两位科学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刚刚听完的一篇大会报告所涉及的技术问题,一路走来。他们就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IEEELife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戴汝为。

 

    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两位教授相识在25年前,之所以友谊常青,是源于对自控技术的共同热爱。这一次的相聚,无疑又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11年前,他们与当时国际控制界知名学者谈自忠、夏天长,国内控制界知名学者宋健、杨嘉墀、张钟俊、李衍达、戴汝为、高为炳等院士共同发起,想搞一个只在华人参与的自动控制大会。没有想到,到了今天,已不仅仅是华人,而是“全球”性的。戴教授回忆说:“记得第一次开的时候,我还把做的工作介绍给何教授,并请他提意见,我们非常诚恳地交谈。我印象特别深。”说到此处,何教授很激动,他说:“到今天,看到这样好的发展,我非常高兴,我们会议的成长就像现在我们的祖国一样,与改革开放同步,完全是个奇迹!”

 

    “长期以来,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港、澳以及海外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界的华人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集中在这一领域的华人精英,开一次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科技盛会,为促进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的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的科学和技术进步,为进一步提高华人在世界科学和技术界的地位作出贡献。”这是谈自忠教授在1993年第一届“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的论文集的前言中写的,历史在不断被书写,前辈的希望与现实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进。

 

    据悉, 200110月,何毓琦教授被聘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作为该校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领导制订学科的建设规划,致力于将中心建设成为智能与网络化系统领域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戴汝为教授一直在开放的复杂系统及其方法论的研究领域耕耘。

 

报道二

青年学者的忧患

 

    采访到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中国科技大学的丛爽与清华大学的周东华,他们用事实表达了其对中国自动化研究领域现状的深思。

李泽湘(中)、丛爽(右)与本站记者

 

    李泽湘举了两组数据。其一,最近美国的Nature杂志有2篇从事生物领域研究的华裔科学家的文章,他们在该领域做了一项调查:中国与美国相比,从事生物研究的科技人员数量,中国是美国的4倍,两国的国家支持的实验室数量相当,发表的文章数差不多,但中国有国际影响的文章只是美的4%。国际上讲究“原创研究”。其二,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的《国际机器人》杂志2003年统计,我国提交的论文数量全球排名第二,美国第一,但最终被录用的文章数量占提交数量的百分比,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仅为3篇。我国从事此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及在该领域投入的资金并不比国外少。

 

    但在有影响的工作方面、原创性工作方面,这些年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再逐渐增大。问到其中的原因,李泽湘沉思了一下,说道:“也许我说的话,可能有些人会不高兴。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科技体制,有“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认为做学问就要当官。假大空的东西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少。”李泽湘认为,此次收录的论文,高质量的文章少,且很多领域远远落后。

 

    谈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问题,李泽湘讲,问题从实际中来,上升到理论高度解决之后,还要回到实际中去,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就象很多数人认为的,是“两张皮”,实际的东西没有任何理论价值,理论没有实际东西。丛爽举例说某搞控制几十年一位专家“说到实际应用还是PID好”。理论与时间的脱节,这其中有人的问题。中国不乏从事研究的人,但缺乏好的学科带头人,缺乏在国际学术界上“活跃、有影响”的人,所谓影响,当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知道他作出过哪方面的贡献、哪些科研与他有关,像何毓琦。美国MIT AI Lab智能控制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孵化出的高科技企业中有85个公司在NASDAQ上市,这些公司的revenue 相当于泰国的GDP,他们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与实际结合的非常紧密。

 

 

    会议期间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教授做了题为Automate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的大会报告,反响热烈。周东华告诉记者,在模式识别、自适应控制领域,我国有像谭铁牛、郭雷这样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处于领先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此次采访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及青年一代学者身上深深地忧患意识一直感染着笔者。正是他们对于自动化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中国自动化事业的美好前景!

 

 

何毓琦

    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1969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与合作者共同开辟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获IEEE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奖、AACCBellman奖和ASMERufus Oldenburger奖等多项殊荣。何教授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十分关注和支持。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戴汝为

        1932.12-),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8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电机系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思维科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等学术专著5部,学术论文180余篇。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际句法模式识别委员会委员,欧洲《Signal Processing》杂志海外编委,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技术科学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国家开放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主编等职。并受聘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的兼职教授。以及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李泽湘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1999年创立固高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89年同时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硕士、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电机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

 

    李泽湘长期从事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灵巧机器手的操作与控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处于国际前沿,是这一领域有数的几个国际权威之一。出版了两本英文著作,书名分别是“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Robotic Manipulation”(与R. MurryS. Sastry合著)和“Nonholonomic Motion Planning(与J. Canny合著)。开辟与发展了机器人在非完整约束环境下的运动规划这一重要学术领域,发表了这一领域的第一篇论文,组织了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这一领域的第一篇专著.该工作获97年自然科学基金三等奖.发表了供研究生用的第一本机器人学教材(中文版已发行,日文版即将发行),创立了香港科技大学机器研究实验室与数控研究实验室.在机械定位,以及公差的数学理论及算法作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丛爽

         1961.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赴意大利进行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并于1995年获意大利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回中国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她曾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意大利佛那斯卡蒂(Frascati)国家实验室、意大利罗马大学信息与系统系等单位进行科研工作及合作研究。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有关运动控制和先进控制策略的应用基础研究。她以解决非线性摩擦力的影响为背景,深入系统的研究了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变结构控制、重复控制、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策略,为先进控制策略在具体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并实现多种实用有效的先进控制策略及其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背景。所做研究处于国际运动控制研究的前沿。出版专著两本,并先后承担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数项研究课题。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奖。目前的研究兴趣为:运动控制中的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协调控制,路径规划以及量子力学系统控制等。

 

周东华

    (1963.9-)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过程控制工程研究所担任教授、副所长。

 

        1990年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9月至199610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电气工程系担任洪堡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电气工程系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科研方向: 复杂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预报、容错控制与智能维护技术,机动目标导航、定位与跟踪,系统辨识,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担任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担任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在美国IEEE担任Senior memberIFAC SAFEPROCESS 技术委员会担任委员。1995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 (甲类)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8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得北京市颁发的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