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主持
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那些参与和推动改革的人完全可以为此而感到骄傲。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谈及改革的时候,并不是沉浸于历史,而是以展望新的改革为主。
最近,本报采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高老从1982年起就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1985年至1993年任副主任,可以说,他在改革初期身居要职,参与了很多重要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我们希望他能多谈谈其中的过程,但他却更愿意以“改革攻坚”、“全面深化”作为主要话题。
这些曾经对改革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在改革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时候,没有轻松地谈成就,而是迫切地要攻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改革与未来的改革之间是一脉相承,改革要在继往开来中深化,以往的改革要通过未来的改革得以完成,未来的变革要在以往改革的基础和道路上前行,而不是另起炉灶,更不能以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变革否定以往的改革。
改革带来经济总量和财富的大幅增长,但是,财富分配方面的问题依然严重,资本所得和劳动报酬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垄断企业员工收入增长很快,而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太慢;近年财政收入持续快于经济GDP的增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公共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又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说,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多居民没能通过正常的机制分享。
邓小平曾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前一部分的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后一部分的改革依然是任重道远。因此,虽然历经30年,但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在新的阶段,需要改革和完善分配机制,使大多数人能够通过正常的制度安排分享改革成果,这是未来改革的重要任务。如果这方面的任务不能完成,那么改革的初衷就没有完全实现,改革的成果就是不完整的。因此,未来的改革不能说是成功之后的再出发,而是以往改革的当然延续。这可能就是那些参与和推动改革的人不能坐享其成、依然用力鼓与呼的部分原因。
他们极力主张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现实问题,也说明以往的改革至少在理论和逻辑上与解决现实问题并不矛盾。有人认为目前的问题是由于改革而引起,因此有质疑和否定以往改革的倾向,比如否定市场化等,希望通过不同于以往改革的方式解决问题。某些问题确实是由改革而引发,但解决问题也必须立足于以往改革所创造的基础和方法。
实际上,正是因为改革创造了财富,我们今天才能够谈论成果分享;正是因为市场化激活了多元主体,财政实力才能够持续增长,而财政的压力得以减轻,不需为促进经济增长耗尽财力,而是能够集中力量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是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
未来改革不但要继承和发展以往改革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也需继承和发展以往改革创造的方法和精神财富。30年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必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的重点是重新界定权利,其中的关键是界定政府与其他主体、政府与市场的权利和责任关系。这些都是未来改革应该坚持的道路。
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从财政改革开始,未来的改革也需以政府转型作为突破口,在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同时,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这样才能明确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就政府转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本报近期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进行对话,是为“回望改革三十年”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