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时代(http://baike.baidu.com/view/962684.htm/)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
当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石油供应的瓶颈问题,已经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2007年5月26日召开的第十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中国新能源产业峰会”,将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主管领导、专家、企业领袖集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发展预测、政策扶植”、“加快生物质能转化与产业化”、“太阳能、风能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开发”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为后石油时代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空间,助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后石油时代何时到来
石油商报 唐湘
"不要担心石油用光,很多年后也不会,因为那将是一个漫长的下滑过程。"曾在阿莫科公司任总地质师,在菲纳公司做过副总裁,并在BP、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几家著名石油公司的驻外机构担任过职务的坎贝尔,上星期在接受国际银行家的咨询时说,"不可否认,油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油气产量的迅速减少,会出人意料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坎贝尔认为,世界常规石油产量顶峰正在快速接近,"也许就是明年"。根据石油生产历史现实情况、公司和政府公布的石油储量和发现数据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估算,坎贝尔指出,世界已采出的石油达9440亿桶,剩余7640亿桶,还有1420亿桶尚待发现。"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明年世界石油总产量就会达到顶峰"。假如他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么全球石油生产将以每年2%至3%的速度递减,各行各业从旅游、取暖、农业、贸易以及各种塑料制品的成本都会增加,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然而,坎贝尔的分析与官方的乐观估计相差甚远,美国地质调查局在2000年称,世界石油可采储量还有3万亿桶,产量顶峰30年内不会到来。国际能源机构认为,石油产量顶峰要到2013至2037年才会出现。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四大产油国都表示石油产量还没有下降的迹象。BP公司称,按现在的消费速度,世界的石油探明储量可供应40年,天然气至少能供60年。150年来,世界石油产量一直逐年增加,对石油开采殆尽或产量顶峰的预测总被证明是错误的。如今,世界石油工业原油日产量约8300万桶,阿塞拜疆、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墨西哥湾深水区等一些新的大油田不久将投产。
对石油储量的估计一直有争论而且带有政治色彩。坎贝尔说,石油公司出于商业原因很少报告它们的真实发现,控制着90%石油储量的政府也常说谎,多数官方数字是不可靠的。预测油气储量是科学,虽然其中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不是不可以做出较好的测算,可是报告储量成了政治行为。业界运用最普遍的是《油气杂志》和《BP统计评论》所提供的世界石油储量报告,这两种测算都是以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料为依据,并不问这些数据是否准确。
坎贝尔说,由于美国证券交易法规严格,石油公司会低报新发现储量,然后再逐渐向上修订,用"好消息"提升股票价值,因为公司要同其他企业竞争投资,所以往往会夸大实际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专家批评美国一直用有问题的概率统计模型去计算世界石油储量。欧佩克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幅度上调了石油储量,中东的石油储量在3年内增加了43%,而实际上没有新的重大发现。无论是商界还是政府,对评价石油储量都是不太认真的,因为那时石油有的是,而且价格便宜。
随着伊拉克战争、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变暖问题和最近油价攀升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人们对石油产量顶峰的争论已经由"会不会到来"转变成"何时到来"。常规石油的消耗速度很快,世界石油储量的递减速度是发现速度的3倍,石油公司的储量继续缩水。结果必然是,石油供应将会受到限制,未来常规石油将不能满足需求。尽管人们对石油产量顶峰到来的日期没有一致的看法,但石油短缺将比预料更快地来到世人面前。
《加拿大能源观点》杂志编辑鲍维尔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地质家相信,世界石油产量不久将无可挽回地下降。英国能源学会刊物《石油评论》编辑斯克里波斯基说,政府总是过于乐观,世界常规石油的年递减速度为4%至6%,18个大产油国和32个较小产油国的产量都在下降,丹麦、马来西亚、文莱、中国、墨西哥、印度都将在未来几年达到石油产量峰值。壳牌公司称,去年石油储量下降,新发现只实现15%至25%的替代率。
坎贝尔说,全球已被物探和钻探排查过了,过去30年人们的地质知识有了巨大进步,现在几乎不大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大油田。但他也承认,在俄罗斯也许会有一两个大油田,非洲可能会多些,但对世界石油供应能起的作用有限。非常规石油只能延缓产量递减。"石油时代的前一半现在结束了,"坎贝尔说,"它持续了150年,见证了工业、交通、贸易、农业和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石油时代的后一半已现曙光,它的特点是石油产量逐渐下降,一切依赖于石油的行业包括金融资本,都会受到影响。"
世界进入“后石油时代”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历经150年不间断开采和无节制使用,石油市场现阶段起伏不定,价格比2001年涨了两倍。越来越多的观察家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后石油时代”。
2005年本该是油价回落的一年。为什么夏季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油价几近狂飙?我们是否会再次经历1970年那样的危机?油价上涨对谁有利?
这场石油热潮中的赢家众人皆知。产油国现在每天有20亿美元进账,石油企业所获利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还有工业大国,大幅征收油税,税率甚至高达每升成品油价的80%。
而输家则不胜枚举,其中包括被迫承受自年初以来油价上涨将近20%的消费者。连习惯了便宜油价的美国人如今也惊奇地发现,1加仑汽油的价格已经超过3美元。由于飓风“卡特里娜”摧毁了不少石油基础设施,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
当“八国集团”今年7月在苏格兰峰会上决定建立特别基金抵御石油冲击时,贫穷或负债国却很少有人考虑采取应对措施。生产设备越落后,能源成本越高;相同产量,贫穷国家所用能源是富裕国家的两倍。
油价会很快回落吗?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8月号研究报告认定:“今年、甚至明年油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专家认为,石油生产能力下降、提炼技术停滞、经济增长些微降低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政局不稳都会促升油价。
《福布斯》杂志编辑史蒂夫·福布斯对油价前景的推测相对乐观。他认为,中国和印度对石油的饥渴不足为虑,只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小部分原因,其他因素不过是一些投机泡沫。福布斯大胆预测“12个月内油价将降至35至40美元”。
今后几年石油生产水平尚不明确。未来取决于两个不确定因素:消费增长速度和储备。
法国石油研究所认为:“20年前,新发现石油储量就低于石油消费量。”据美国能源研究机构统计,石油企业每年找到120亿至150亿桶石油,而全球每年消费量为300亿桶。
想要在地球上发现另一个沙特阿拉伯几乎不可能。一家大型石油企业的总裁私下承认,如果不能发现更大储备,石油开采量可能早于专家预测的2025年开始下降。
石油企业巨头们亦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会下降。它们正努力洗刷自己环境污染者的形象,把更多投资转向气体燃料和新能源。
从容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急剧上涨,标志着世界石油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取向。
纵观现代石油工业近一个半世纪发展历程,石油供求矛盾时起时伏,石油市场价格时涨时落,石油国际争斗时隐时现。石油始终是主要发达国家重点争夺的战略资源,也是其控制世界经济政治命脉的重要武器。
1859年—1973年为美欧跨国公司控制掠夺阶段,廉价的石油支持了少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1973年—1986年是OPEC与美欧跨国公司激烈斗争的阶段,双方角逐终于使油价摆脱了廉价时代。1986年—2003年是石油供求双方力量相对平衡时期,国际石油价格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2003年来,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升温,石油作为金融衍生物的属性充分展现,国际油价连续突破40、50、60、70美元/桶。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各种势力的平衡出现了新的变化,旧的格局正在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各方都在为自身利益下赌注,石油再一次成为国际舞台上有力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武器。这次石油角逐的结果,让石油生产者和美欧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巨大利益,受损害的是正在谋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美元/桶—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这五个油价区间不是一刀切,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高油价何时冲入特高油价取决于各方斗争力量和地缘政治的变化。或很快到来,或缓慢到来,或长期处于高与特高油价之间徘徊。这次国际油价持续上升,美欧发达国家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企图在油价失常和攀升中实现各自的政治目的。事实上主要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出手干预持续上升的油价,反而频频伸手囤积石油,加剧市场紧张气氛。
有媒体报道,目前对能源价格合理性判断不应仅仅局限在供需方面,而应该跳出中短期供需关系,站在地缘政治以及国家战略利益角度上,全面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事实上,高油价符合美国战略利益,中长期看,油价仍将创出新高。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扭转持续扩大的贸易赤字,为此必须保持吸引足够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以弥补贸易逆差,而国际油价是制造国际资本向美国流动的重要机制。至少在未来5年内,国际资本会因缺乏有更大利益的炒作对像,而进一步吹大国际油价这个泡沫。在此情况下,完全有可能使油价突破高油价,而冲入特高油价区域。
有哲人云:知道变,而能应变,属下品境界;能在变之先,而先天下的将变时先变,才是上品境界。对国际油价继续不断冲高的变化,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分别从经济、政治、外交、社会、金融等等各个方面,超前研究,提前准备,早做预案,以防不测。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油价的跟踪、监测和研究,尽快拿出应对高油价、甚至特高油价的可操作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社会安定团结。
国际上,不少能源专家认为,我们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纵观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轨迹,一旦石油价格冲入特高油价区域,并长期维持在高油价及以上,即可认为,全球迈入了后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是一个新的主体能源的接替时期,所以它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至少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在后石油时代,我们一方面,要从各个领域入手应对高油价和特高油价;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从容地迎接新的主导能源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后石油时代”的对策(http://www.sdpc.gov.cn/cyfz/hxfx/t20070307_120140.htm/)
21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更加关注能源安全问题。2006年7月,能源安全又被列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的主题。能源安全的概念,既包括能源供应和需求,也包括影响能源安全的诸多因素,即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资源、社会发展、人口、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全球油价不断攀升,已引起大多数国家的不安。一些国家在充分研究全球油气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已着手研究"石油何时将会枯竭"和如何应对"后石油时代"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1世界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1.1石油需求持续增长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5.1%,创近30年来新高。同年,世界石油日消费量突破8000万桶,达8076万桶,同比增长3.2%;2005年,又增加至8360万桶/日。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达1.3亿桶。
1.2油价攀升引起国际社会严重担忧
从2004年5月到2006年5月,国际油价几乎增加了1倍。2006年7月中旬,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冲向每桶80美元。有专家预计,油价高位震荡的情况还将持续下去。高油价对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构成严重困扰。同时,石油涨价已引起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扬,各国经济运行成本明显增加。
1.3全球能源竞争更趋激烈
一些大国为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加紧了对原来已被他们掌握的全球主要油气资源的控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摆脱贫穷,也在积极寻找更多的能源,并加强了对本国资源和能源企业的控制。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愈演愈烈。近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仍抱有怀疑和恐惧心理。围绕占有全球石油储量73.4%的中东地区,以及其他能源产地的能源输出和通道的安全问题,已进一步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大国和地区之间出现的矛盾等,实际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与控制和反控制能源资源的争夺有关。
1.4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产生的。近20年来,世界人口激增,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极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已导致各地大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烟尘、酸雨、水污染、固体废物大量排放,并造成区域性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1.5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已呈增长速度放缓趋势
2005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750亿吨,增长0.9%,远低于2003年的17.6%和2004年的4.4%。据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研究报告,2005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也出现负增长,为-0.5%。
英国BP公司最新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指出,到2005年底,世界剩余石油储量只增加0.6%,达1.209万亿桶。按目前石油消费水平,世界剩余石油储量只够开采40.6年。俄罗斯有的学者甚至悲观地预测,地球的石油和天然气很快将用完。其中,俄罗斯石油储量够用19年,美国可用11年,而伊拉克石油可能够用276年。
2"后石油时代"的提出和大国为此所做的准备
2003年5月,美国总统前助理、银行家梅齐·西蒙斯在巴黎世界油气开采高峰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了"后石油时代"的完整概念。他认为,世界石油开采高峰已经临近,我们有充分理由要尽快探询"后石油时代"的能源,并为此寻找替代能源的来源。
目前,各国对世界究竟何时进入"后石油时代"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要15-25年,也有人认为还需半个多世纪。大多数学者和专家基本同意英国BP公司的看法,即还要40余年。可是,无论看法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围绕世界能源产地和通道的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际关系将更为复杂化;能源产区的争夺也会引发军事冲突。许多欧佩克产油国现已达到或接近满负荷生产,英国和挪威北海的石油产量下降,俄罗斯为保护本国资源与欧盟和乌克兰等国发生矛盾,伊拉克国内安全问题严峻,伊朗核问题箭在弦上,许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使产油国生产造成损失,采油成本与日俱增,新增石油储量速度在递减等,这些问题使世界经济面临着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及拉美、中东一些产油国,都在为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采取不同方式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计划。
2.1美国最先开始研究"后石油时代"的能源问题
为准备"后石油时代"的到来,美国早就加强了对利用核能、氢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在利用氢能方面,早在1944年,美国国防部就开始研究用氢作为火箭燃料。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喷气式飞机的氢发动机试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海军也开始类似的氢研究。近来,美国出版的《作为燃料的氢》一书的作者认为,氢可以成为理想的燃料。因为氢广泛分布在地球上,且通过水的电解反应很容易得到。氢便于保存和运输。氢可产生比汽油多3倍的能量。利用自然界氢细菌的作用,氢可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虽然氢容易爆炸,但根据National Hydrogen Association的资料,氢爆炸的概率并不高于汽油。近30年来,美国国家和私人机构已支付了150多亿美元研究氢。
美国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公司也在从事氢的研究。Honda Motor等公司已开始生产使用氢发动机的试验汽车。据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估价,制造现代氢燃料部件的成本,最初为几千美元/千瓦,现在则已降到500-800美元/千瓦。如果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装置,价格会降低到50-100美元/千瓦。
2005年6月,美国Aero Vironment公司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无人驾驶的氢飞机(Glob M Observer HAL)。这种飞机在20千米高空可连续飞行1周。
目前,美国军事部门还在进行一种天然气和煤合成新航空燃料的试验并且进行了飞行试验。美国军界打算,在B-52型战略轰炸机上也使用这种航空燃料。如果改用新合成的航空燃料,军界成本将大大降低。
"生产能源的氢技术"成为2006年7月"八国峰会"的重要议题。
目前,美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尚不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还不能大规模有效地利用氢。其原因一是使用氢燃料要交税,汽车使用氢燃料比汽油还贵;二是尚未建成氢的基础设施,如加氢网站、交易中心等。据美国国家实验室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利用氢的工程,约需耗资6000多亿美元。
美国还计划更多地使用植物燃料、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取积极措施刺激其研究和生产。
2.2俄罗斯为"后石油时代"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首先,俄罗斯科学院组织专家研究分析了大自然赋予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提出本世纪和下世纪要着力开发的主要能源的长期规划。
专家认为,首先需着力开发大自然的主要能源,包括:①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包括陆地和大陆架沉积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气,高质量烟煤(焦煤)、铀矿石(每千克铀矿石成本<130美元)。21世纪可开发的能源,还包括非常规的低渗透油气田、重油、沥青(包括含金属沥青)、煤层气。22世纪预计和可能要开发的能源有:水溶解气、地下超深处高含气的流体、严寒地区地下和大量分散在海洋沉积物中的甲烷气水化物,低热值、高灰分的煤和泥炭,贫矿石中分散的铀。②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地热、潮汐及其他形式的水电资源;生物能、氢、太阳能、风能、热核合成的能。
其次,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专家学者追踪搜集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并联系本国实际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如属于俄联邦科学部和工业能源部的俄太阳能中心,其主要目的是,整合智力和财政资源,以解决俄罗斯可再生能源来源的问题。
再有,加强国际合作,与有扶持研究计划的国际组织(欧盟、美国能源署等)保持经常接触。由俄罗斯和欧盟拨款建立的技术中心,目的是发展双方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并为符合双方利益的技术项目投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工艺等。
四是培养对"未来能源"工作有兴趣的人才。2003年以来,俄罗斯每年举办一次《未来能源》科学教育项目的国际竞赛,目的是把最有天才和最积极的年轻人吸引到相关部门中来。《未来能源》研究的主要项目有:农业电气化的可再生能源,全球可再生能源教育计划,俄罗斯北部的能源供应,堪察加地热利用和能源供应,生物能演化,新太阳能技术,等等。
五是加强对未来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包括使用二甲醚作汽车燃料;利用液化锯末、劈材、废木材制取生态净化燃料的新技术(原来在木材加工时,占12%的锯末和刨花都扔掉了);建成世界第一台邮政氢汽车;拟在月球上建立热核反应合成的固定基地;设计经卫星从月亮把净化的生态理想燃料3He(氦同位素)送到地球的方案;安全可靠地使用核燃料、太阳能、地热、风能等。
2.3欧洲政府为"后石油时代"做的准备工作
欧洲加速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等能源,且是目前世界生物燃料柴油机的最大生产者。
瑞典走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前面。瑞典政府一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既要在精神方面,也要在技术方面,面对没有石油的世界"。瑞典现在全部电力几乎是由核和水力发电得到的。其运输工具也主要利用生物燃料。近10年来,瑞典全部供暖系统都改装成使用地热或余热。瑞典政府提出,"拟在15年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完全摆脱依赖石油的国家"。今后,瑞典还拟开发森林有机质生物燃料、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英国政府预计,到2012年前,英国10%的能源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英国还具有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的较大潜力。
法国除核能以外,将继续大力发展像太阳能、生物能等洁净能源。最近,法国总理声明,2015年前,生物燃料将占法国整个能源需求的10%。从2006年6月起,法国将提高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价,以刺激洁净能源的利用。
欧洲的大石油公司也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如英国BP公司计划在2007年前,通过出售由太阳能电池得到的电力,每年获利10亿美元。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及Eon公司建立了制造和使用太阳能电池的新企业。他们计划今后每年投资5-10亿美元用于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常规能源。该公司还决定,尽快加强地热和生物能的研究,并建立专门从事氢能研究的独立公司。
2.4其他国家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情况
日本政府提出,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40%。2030年前,核能在日本能源结构中要超过40%,20%的汽车将改用可再生能源燃料。专家建议,2030年前,要竭尽全力从国外进口属于日资的40%的份额油,还要继续利用太阳能。2000年,日本生产的太阳能已达128兆瓦。
加拿大政府在"发展生态合理技术的长期能源规划"中提出了2010年冬季奥运会将全部使用氢能汽车的项目。为此,政府已拨款1800万美元用于建立氢基础设施。
巴西政府计划5年以后,国内80%的运输工具都改用糖芦苇(芒草)制成的乙醚燃料。巴西已研制出新型汽车燃料--H-生物柴油。这种汽车燃料与普通柴油燃料性质一样,是用油品和植物油混合制造出来的。使用时由于有植物添加剂,硫排放少,可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而且很便宜。2006年12月,巴西石油化工厂将大规模生产这种燃料,可减少15%的油品进口,每年节约1.45亿美元左右。
印度政府已制定出今后50年的能源发展战略,拟重点开发使用太阳能等。
在一些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为保证在"后石油时代"生活的稳定,现在,他们大力发展有前景的工业部门和旅游业,包括大力发展陆地运输、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
3中国应高度重视"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目前,中国对"后石油时代"的前瞻性研究及所采取的准备措施还不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从长计议、统筹推进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国际能源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统筹协调解决涉及公司和国家利益的各类能源项目问题。如果单单考虑公司利益,没有"一盘棋"的整体考虑,不统一对外,就可能因小失大,坐失良机,付出较高的代价。要尽快构建"后石油时代"研究体系。"后石油时代"的能源研究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迫切性和艰巨性,需要政府、能源企业和科学技术界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和规划筹建研究体系,并付出长期努力。为此,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首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确立长期的大政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后石油时代”到来 我国发展新能源前景广阔
世界经济的发展告诉我们: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良性循环的能源使用系统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连创历史新高,预示着能源使用的“后石油时代”的到来,作为石油替代品的新能源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今年以来,受美元汇率下跌和中东局势影响,加上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国际原油价格急剧飙升。据专家预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冲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指日可待。在全球石油储量减少和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大趋势下,面对全球性能源短缺,新型替代能源战略呼之欲出。
新能源因其可持续性、清洁、环保,是未来全球能源的发展方向。世界许多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欧盟是世界新能源发展最快的地区,1997年,欧盟颁布了新能源发展白皮书,制定了2010年新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2050年要达到50%的目标;2004年,英国和德国都承诺2010年和2020年新能源比例将分别达到10%和20%。西班牙表示,2010年,其新型替代能源发电的比例就可以达到29%以上;北欧部分国家提出了利用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逐步替代核电的战略目标,并均已付诸行动。与新能源巨大的资源潜力和全球的能源需求相比,目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还只是冰山一角,新能源未来发展潜力可见一斑。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热点,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我国能源开始出现贫乏迹象。供给方面,我国石油的可采储备年限只有15年,而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仅能维持81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第53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左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需求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刺激了我国能源需求,产生了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此外,目前我国能源仍呈现以煤炭、石油等为主的单一结构,从能源结构优化角度也对新型替代性能源提出了更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