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近期胡鞍钢有关经济问题的讲话
  • 点击数:1020     发布时间:2008-07-16 09:13:55
  • 分享到:
关键词:

  胡鞍钢:中国经济繁荣促使世界经济更加稳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8:1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宋东旭、刘琳)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利益相关国,在稳定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胡鞍钢表示,我国之所以能在稳定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缘于我国宏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近5年来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经济波动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表现稳定。 胡鞍钢说,200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9%,居世界第六位;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4%,居第四位;根据前10个月的数据,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依然位居前四,这是我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基础。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波动系数为5.8%,而世界经济波动系数为14.4%,欧盟为46.2%,美国为18.6%。胡鞍钢说,这说明我国经济表现稳定,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凸显。

  胡鞍钢表示,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显然小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但目前世界经济的表现却远优于2002年世界经济情况。我国在减少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胡鞍钢:中国最重要的是绿色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7:31 新浪财经

  胡鞍钢

  我想很快的把我去年出的一本书《中国崛起之路》的主要观点介绍一下。我想主要要讨论的问题是到底中国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说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反过头来也对我们提出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发展模式?这是从一个全球视角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我认为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规模的效应,这种规模效应可能人类历史上还是没有见过的,我想通过一些数据来做一些重要的说明。

  首先来看还是人口规模的效应,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经济起飞在1870年时为4200万人,占全世界的人口比重也只有3.16%,1950年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是8300万人,占世界人口比重也只有3.3%,但中国从1978年经济起飞的时候其实人口总量已经达到9.6亿人的规模,当时占世界总人口比重超过了22%。

  从今后来看,由于不仅是中国也包括印度,这种超大规模的人口的崛起,本身也会创造世界新的发展黄金时期。1870年到1913年是世界第一次黄金发展时期的话,当时世界的经济增长率大体是在2.12%;1950年到1973年是世界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当时世界的经济增长率大体在4.2%;从1990年以后,如果算上印度和中国崛起的话,全球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这是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计算的,今后有可能出现世界第三次黄金发展时期。当然我讲的是长期,可能真是从1990年以后到2020年30年的时间会创造类似于第一次、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这也和大规模人口国家迅速崛起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效应就是创造就业的规模效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来看一些数据,1960年,OECD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总量大体占了全世界的20%,到了2002年的话,已经降到15%,从中国的数据来看,一直保持占世界总量的1/4,但是如果我们扣掉农业劳动力,仅算非农业劳动力的话,我们可以惊人的发现,1980年中国非农业就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只有6.5%,但是到2002年就增加了将近一倍,超过了1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OECD的国家劳动力比重继续在下降,中国的非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的话,我们估计会在2010年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劳动力总量就相当于OECD高收入国家的全部劳动力了。这个就表明,如果我们仍然可以保持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保持相对低的劳动力价格的话,全世界的工作岗位走向中国是不可避免的,还不要说我们还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三个效应是超大经济规模。根据麦迪逊做的最新的研究,因为他最近刚刚又出了一个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预测,我们看到他现在要比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家预测的更乐观一些,如果看一下从1980年中国经济总量(指GDP,按购买力平价和1990年国际美元值计算)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5.2%,到2003年按照他这个最新的计算的话,已经达到了世界总量比重的15.1%,比较接近世界银行的估计(为14%)。最重要的他是做了2030年的预测,这个预测也是非常惊人的,大体中国在2015年前后经济总量就可以超过美国,认为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可以达到23.1%,这是他研究的最新结果。当然不只是中国,还包括印度,都会迅速在全球经济总量比重扩大,这种超大经济规模会对全球产生极大的机遇,我想说明这一点。

  胡鞍钢:中国最重要的是绿色崛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7:31 新浪财经

  第四个规模效应就是开放市场,扩大贸易的规模,这个可能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少见的。我们也知道美国在它的经济起飞的时候,贸易占全世界的贸易总量是迅速提高的。当然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量占世界总量从1978年的只有0.8%,2006年已经达到了7.2%,到2010年的话,应该有可能接近10%,还是有可能的。当然这种出口对全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总体上来看,由于我们出口的增加也带动了我们整个进口的增加。可以说中国从长远来看还是相当有它的贸易增长潜力的,如果从全世界1820年到2001年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弹性系数是1.8,从中国1978年到2004年我们也惊人地发现,它也是1.8。大体如果我们保持在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的话,中国从贸易的增长潜力还是非常之大。

  当然,以上四个方面中国都给全世界创造了这么多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崛起是世界的机遇,或者说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但是事物也是有两个方面,那么最大的负面性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规模效应。

  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地区和国家布局发生变化,也包括产业布局大转移,还包括出口比重的变化,前面已经叙述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欧盟一次能源的消耗占世界的总量比重是迅速下降。从2015年和2030年,最近IEA(国际能源署)的一个最新的报告,很可能中国根本不用到2015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会取代美国,当然到了2030年以后,可能他们两个之间就换了一个顺序,这是从一次能源的消耗来看。

  从污染排放的情况,中国不仅总量会上升,而且它在新增量,比如像1990年到2004年都是非常大,我们看一下二氧化碳排放,由于能源的转移,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也包括俄罗斯这些国家,与此同时,所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很显然也向这样一个格局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到2005年的时候,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占了世界总量的19.16%,已经大大的超过欧盟25个国家(为14.82%),到了2030年,其实也用不着到2030年,中国就会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7.3%。实际上中国就很快会超过美国。当然IEA计算时把生物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计算在内,所以按照他的说法,就应该是去年或者今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超过美国,很显然到2030年,中国所占有的比重就相当于美国在70年代、80年代的比重,所以说中国现在增长方式已经不仅仅关系到我们本国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世界的根本利益。

  那么这些数据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超大规模的崛起,它产生的边际的资源消耗影响。根据BP(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1994年到2004年,五大国对全球新增量的资源消耗贡献,很显然,中国能源、煤炭、石油、钢铁对世界市场影响极大,不仅是资源本身的消耗,对世界的资源价格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我们也计算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来计算一下中美自然资产的经济损失,我们看到美国占它的GDP是下降的,我们是上升的,欧盟是下降。

  总之,中国这一次崛起既是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也出乎世界的意料,那么现在到底中国崛起会产生世界什么样的影响呢?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还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只是认识局部的一些现象。

  总而言之,中国不仅要和平崛起,更多的要合作崛起。所以说我们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的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所以说我们持合作的态度,当然中国不仅需要自主的崛起,还需要开放的崛起,中国不仅需要快速的崛起,还需要自我约束的崛起,这个非常的重要,不是说加快发展,加快崛起就一定是硬道理,可能还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世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互利共盈,当然中国不仅是迅速崛起,最重要的是绿色崛起。

  胡鞍钢:中国经济稳定性问题亟待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2:01 北京日报

  热点书摘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特点:第一是增长率非常高;第二是波动性很大。所以,不光要研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是《人民论坛》“特别策划”栏目近两年来重点文章的精选,反映了近百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对策。读之,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在整个世界中,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及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一些国家起步较晚,但仍然追赶上甚至超过了领先国家的发展水平。

  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有四个成功的赶超典范:美国用43年时间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赶上了英国;前苏联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赶上了美国;日本从1950年代初开始用了40年追赶上美国,被认为是在“赶超游戏”中最成功的国家。广为人知的“亚洲四小龙”,它们用了30年时间追赶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典型的后来者,产业化起步较晚而且起点也很低。如果说欧洲和北美是从1750年开始工业化,中国则晚了100至200年,也就是说,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0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差距。

  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开始起飞,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显示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赶超发达国家模式。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一言以蔽之,过去20多年是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见证了经济最快速的发展,但也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步伐。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情况是千年所未有的。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特点:第一是增长率非常高;第二是波动性很大。所以,中国经济不光要研究可持续性问题,还有稳定性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TFP(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TFP是衡量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官方的数据和我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在1978年~1995年之间,实际上资本的增长率不仅没有高于改革前,反而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显增加,其贡献率达到近30%,几乎是1/3。而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还要高于这个数字,达到43%。

  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时,我们再用另一种方式来构建一种增长模式,这是一个全面而广泛的框架,包括资本、劳动、知识和体制变革。首先,人均产量增长的一半左右来自人均资本增长。在此期间,人均资本增长率为8.5%,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本驱动效应。其次,人均产值的1/3来自体制变革。这反映了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或者说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此期间体制积累的增长指标是5.2%,这是相当高的体制变革推动速度。最后,人均产值的1/5来自知识发展。这表明,知识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积累指数在这期间增长率为3.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知识创新、引进、吸收、推广和应用速度,无疑证明了大国效应。

  这种方法更好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有利于将来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明确的政策,即通过改革促进体制变革,通过开放和科技创新推动知识进步。这意味着中国应该将科技和知识,而不是资本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而1995年之后,由于就业增长大幅下降,相反资本存量却大幅上涨,TFP也下降了2个~3个百分点,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显示,在1995年至2001年间经济增长源泉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资金投入、低劳动力投入和低劳动生产率。(胡鞍钢文,安江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

  胡鞍钢:中国政府实现增长型向民生型政府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22:4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五日电 (记者 孙自法) 知名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称,本届政府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也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胡鞍钢五日下午点评温家宝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说,GDP增长是市场而非政府的政绩,政府这方面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调控,政府最大的政绩是解决民生问题。“本届政府已将关注点由GDP转向人,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那么,民生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胡鞍钢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凸显出两大方面——其一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二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方面,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期间,中国处于下岗“洪水”、失业“洪水”时代,累计六千万国有及城镇集体单位正规就业岗位被摧毁,而去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人,超出目标值九百万人三十二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为百分之四点六,实际控制在百分之四点一。

  世界就业总量及新增就业的四分之一均在中国,这在就业成为世界难题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也是本届政府政绩的突出体现。虽然中国目前还面临大中专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但胡鞍钢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目前已摆脱高增长、无就业(低就业)状况,正向高增长、高就业模式转变。而就业产生收入、收入带来消费、消费拉动需求、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育方面,本届政府大规模投入公共财政,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今年中国还要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教育公平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上学和上得起学。胡鞍钢说,在中国,发展教育应是第一国策,提高人力资本则是政府第一职责,教育投入的红利很快就能获得。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