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吕政:我国工业增长和对外开放中涉及的几个热点问题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吕 政
  • 点击数:926     发布时间:2008-07-16 09:44:19
  • 分享到:
关键词:

    吕政简介:吕政所长,是社科院工经所的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渝开发促进会副会长。20多年来,在工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下面,有请吕政所长为我们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吕政: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企业生产基因调整的变化与工业增长。想讲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2007年中国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和08年的展望;第二个是结构调整的问题;第三个是工业企业调整变化的问题;第四个是人员的问题;第五个是工业企业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2007年中国工业经济的特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工业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200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速度是8.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出现了过热的苗头。所以有人认为是不是这次雪灾之后宏观调控的方向或者力度是否有一些变化,我们认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不能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速度,要有所缓解。我们认为环境以及市场需求都很难持续这样的高增长,这是增长的速度问题。

  从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增长速度是13.8%,私人企业增加值是16.5%,股份制是20.4%,外商及港澳台商增长速度是17.3%。总的来看,国有企业增长速度是相对比较平缓一些的,私人及股份制企业增长速度明显偏快。另外,从增长的结构来看,1998年以来中国的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一直在18%左右,轻工业下游产业一直在13%--14%,重化工业增长平均比轻纺工业增长快4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长特点在目前中国工业增加值构成中,重化工业占70%,而轻工业只占30%。这说明中国目前整个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或者说以重化工业增长明显加快的发展阶段。

  如果按地区来看,凡是上游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比如说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河南,这些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以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北这些上游企业比重比较多,所以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无论是投资还是增长率增长速度都有下滑的趋势。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目前的市场需求基本上是稳定增长,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8.6%,而且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了65550亿,同比增长了21.2%,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是3.8个百分点,工业品的产销率是97.9%,也就是说最近这几年整个工业产销率基本上是稳定在98%左右,是比较正常的,严重的库存积压的状况不是很明显。

  第三关于价格。从2007年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应该概括为价格温和的上涨,其中生活资料价格上升了4.8%,但是采掘价格上涨了15.1%,上涨的幅度比年初加快了10.4个百分点,很显然这种涨幅过高。而今年1月份、2月份同比上年增长了15%左右,也就是说上游的采掘工业价格以及原料工业价格明显上涨。而加工工业价格去年只上涨了2.4%,这明显低于了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它的必然结果是对下游产品价格上升的压力继续加大。

  2008年又出现了新一轮明显上涨的格局。在春节前后雪灾的过程中,煤炭的价格继续上涨,原油价格最近又突破了100美元一桶,铁矿石的价格,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出口铁矿石的国家又打算在原来提高70%的基础上再增长65%的价格。这就看说中国上游投入品价格的上涨,造成中国制造业的压力会特别大。

  第四个是企业的利润情况。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是22951亿,同比增长了36.7%,比2006年同期加快了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了9.1%,亏损下降了17.3%。这个基础是什么?它的基础首先是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那么,超没超过企业的增长呢?去年规模以上的利润增长了35%,我们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5%,也就是说目前财政收入的整体状况是合理的,没有出现财政多拿的状况,而之所以税收对企业监管的力度显著加强,像逃税、偷税、漏税,说明了尤其是税控机这种技术和网络信息系统的改进,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利润的情况。但是这种利润的情况发生的非常不均匀,利润继续向上游行业和垄断行业集中,以石油、天然气开采、钢铁为主,交通运输、制造、电器、机械、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10个行业的利润,2007年前11个月达到了14879亿,达到了规模以上利润64%,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利润就占了全部工业39个大行业利润的将近2/3,也就是说这个利润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游采掘和原材料工业,而且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使他们的利润在整个工业利润的比重中会继续上升。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占整个工业总额的14.6%,是目前工业利润第一贡献大户。钢铁工业占了7.5%,电力和热水供应占7.2% ,这几个加在一起就超过了30%。所以利润分布非常不均衡,我们可以看到在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利润明显偏高。

  2008年的工业增长速度会不会出现下降?这次雪灾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有没有影响?我想这次雪灾影响仍然是局部的,2008年的总体工业增长速度,我们认为2008年从上一年的18.5%如果能够调整到15%左右,应当说下降增速降3个百分点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政策会有所松动,但绝对不会因为雪灾而重新放松对贷款的控制,因为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出口速度放缓和市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压力,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经济增长会继续保持上涨的格局,但会有所回落。

  第二个我们要举办奥运会,过去韩国、日本的记者老跟我们说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会下降,我们觉得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微不足道,除非在北京、在青岛奥运会感觉到在拉动他们的经济增长,其他的城市不会有明显的变化。500亿的投资相当于中国固定资产总规模多大的比重呢?去年已经达到了13万亿,500亿相当于13万亿的千分之三点八,所以说不到百分之一的比重,不会影响到5.5%的经济增长作用,中国不是韩国、不是日本,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在办奥运。

  另外一个问题,关于结构调整。我想讲这样几点意见和目前的结构调整进展情况。第一,国家发改委对调整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淘汰制。这种淘汰制首先是要关闭高耗能、污染严重的资源性企业,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落后“生产林”,特别是像钢铁、有色金属、小的化肥、小的发电厂等类似的行业关闭行动应该继续下去。到去年“十一五”末累计关停淘汰落后的炼铁能力是30万吨,关停小的发电机组是13380亿千瓦,另外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是3千万吨,预计占全年淘汰50万吨的60%。拆除落后的水泥生产线1000万吨。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电的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7000万千瓦,比全欧盟15个国家的装机容量还要多2000万千瓦。因此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必须要继续关小火电,发展30万和超临界的大型的火力发电。这是关于结构调整的第一个目标是淘汰。

  第二个是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应该这样看,节能的目标基本上能够实现,但是减排的目标很难实现。因为GDP在增长,能源消耗的总量低于GDP的增长,每单位消耗的能源是下降的。但是,因为在能源总量的消耗在增长、技术进步不明显的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并没有同步下降。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节能的关注,同时更要关注对减排放污染物。特别是2007年6月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这个事件并不是局部性的,但它爆发是局部性的,即使是单个企业的排污达到了指标,总体上的指标仍然达不到,主要是由于这个地区的经济体过密,导致太湖周边的小厂污染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虽然单个企业环保局通过了审查,但是因企业密度太大,所以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单个企业继续提高排污标准,另外也要降低这个地区的经济密度,或者说提高这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来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通过太湖蓝藻事件,得出个结论。就是企业应当承担治污的成本,不能私人化,私人承担的成本不能社会化,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按照谁排污、谁治理、谁出钱的治理思路进行。

  第三个关于调整出口退税问题,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取消退税。去年调整了253项出口退税原则,基本上被取消,另外贸易出口税率进一步下降,这样必然会对这些企业的出口构成新的压力。这种调整一方面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推进结构升级是必要的;第二,是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因为在国际经济交换中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不能你一心想扩大出口,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主动的措施,当然必然会对我们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一些产品出口要增加出口税。

  结构调整的第四个问题是生产结构化问题。就是说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生产要素向那些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像日本、美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70%,而中国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加在一起创造了GDP占中国GDP总量的60%,这跟美国、日本还是基本上接近的。从宏观上来看,利用最小的面积实现了最大的产出结果。但另一方面,这次南方雪灾又暴露了这样一个问题,沿海的经济过密,有2500万到3000万人,包括打工者和孩子在珠三角,他们又不可能成为当地真正的常住人口,这样才会有短期内人口大流动、大搬家,这是中国特有的情况,这跟区域经济交织在一起才会造成广州火车站这样非常混乱的情况,几十万、上百万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才会有京珠高速公路以及铁路旅客的积压。比如说黑龙江年年下大雪没有这样的情况,五十、六十年代也没有这样严重。所以说通过这次南方雪灾必须要考虑,要推进经济发展和地区的产业升级,改变外来劳动力以及沿海打工者都集中哪里打工的状况。另外能不能使他们变成当地的常住人口,而不要每到过年时都回家,就是说改变人口的分布结构。再一个就是推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输出劳动力密集大省转移。

  我需要强调的是这样几点。第一,我们有了剩余的资本到底投向什么方向?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房地产过度投资获得价值的超额利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房地产的利润在30%、40%甚至更高。我们为什么要搞价值创新?就是让另外一部分人没法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居住,因为生存成本太高。第二,我们的技术创新到底是评奖牵引还是需求牵引?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导向不对。我在863开会,我认为很多部门只造舆论不做实事。导向就有问题,我们不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导,必须要坚持需求牵引这样一个目标,你最终要工程化、要产业化,最后要卖出去,要能赚钱,技术创新必须要有这样的功利主义。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的大学生90%以上必须要到企业去。我们在企业的科技成才率在50%,而毕业的大学生却都不愿意到去。另外,企业必须要有工作技术平台,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努力,去改变中国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引进的局面。

  第四个问题,关于生产条件的变化。我着重讲这样几点,第一,必须要看到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就是说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的成本在上升,上升的幅度是什么概念呢?2000年如果为100的话,2006年是215,这是全国平均的工资水平。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私人企业在内,当然分布均衡的国有企业要快一些,民营企业要慢一些。最近这一年来,中国又出现了工人工资明显上涨的势头,如果你不涨工资就会出现“民工荒”,我不来干了。当然总体上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但是相对于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这些东南亚国家还是高的,如果绝对的看,每一个人的工作,像越南人工资50美元,几年前也就是400多块钱,那我们现在人均工资在珠三角也要800元—1000元,如果从绝对工资看,跟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工资是明显上升。当然,这些国家的工作条件还是无法跟中国相比的,中国的基础设施、中国的电力供应、中国的供应产业链的完整性,都远超过他们。所以,没有出现大量三资企业的外移,这与中国整体的生产经营条件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经营条件是没法比的。所以,劳动力的成本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土地和其它生产要素价格也在上升,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提高征地标准,纠正价格扭曲的现象,使土地使用成本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在过度的消耗土地来建厂房,尤其是不是完全密集型企业没有必要建一层车间,完全可以建多层车间。比如说你的100亩土地拿出1/3建厂房,另外2/3再进行城市化的开发。到2015年全国可用于工商、交通建设的土地最后不能超过700万亩。另外,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中国是左右不了的,如能源矿产资源的价格上升,国际原油价格的升高,都可以影响中国的整体经济的优势因素。

  第四个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特别是环保治理的成本在上升。不断提高项目的建设标准和准入的门槛,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经济处罚的力度,这样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会加大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国人均GDP已经快接近30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成本上升,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的。韩国在1977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的10年期间,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我们人均GDP从2000年超过1000美元,到现在2000多美元,目前工资成本才上升1倍,因此未来整个要素成本的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

  另外,我们的成本在上升,出口的价格在上升,人民币在升值,到底对中国的出口订单会不会减少?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从2007年的情况看,比如说中国的纺织品棉纱、棉织物、鞋、服装,出口的单价分别提高了4.8%、1.8%和6.6%。这种情况下,出口的价格影响并不明显,出口的数量增长了6.9%、6.1%、8.1%,实际上在这个价格空间,中间外国的批发商,所以外商在接订单的时候并没有说因为中国的价格上涨了就减少了对中国产品的采购。中国过去是全世界发达国家享受中国低价产品的福利,那么现在新闻媒体又认为中国在输出通货膨胀,实际上中国的价格上涨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的通货膨胀。

  这是关于中国企业生产基因条件的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必须要知道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人力、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像贷款利率一直在增长,和03年相比,07年贷款利率连续提高,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提高了33%以上,提高了1/3。必须要看到这种生产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微观企业的生产影响,必须要找出有时候结构升级,生产的集约化往往是逼出来的,正像日本在70年代到80年代日元升值,能源价值大幅度上涨逼着他调整产业结构,后来度过了这个难关。所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必须放弃长期靠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压低普通工人的工资做法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能源的问题。能源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是煤炭供应问题。关闭小煤矿、减少安全事故是过去几年国家安全生产总局一直在全力以赴抓的。应该说2007年关闭的力度是大的,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各省市换届两会期间,为了害怕出事,该关的关了,不该关的也暂时关掉了,这也是春节前后煤炭发电紧张的原因。另外是煤炭开采行业要求提价,电价要提价,而由于政府进行管制,电价不允许上涨。当然这几天煤炭的供应情况已经明显好转。到今年1月末全国的煤炭企业是3374万吨,同比减少了63万吨,减少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电煤的直供煤炭企业库存下降了23.7%,比最高库存下降了39.3%。但现在带来一个问题,中国县以下的煤炭企业占全国煤炭企业产量的30%。目前,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运行局的政策在调整,鼓励那些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恢复生产。中国30%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变量。没有它,马上会引起全局的煤炭供应紧张,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全局生产的小煤矿的事故包括死人。

  实际上这就面临着一个非常两难的选择,当然我们希望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向现代化的大煤矿集中,但是现在实际上对煤矿的需求又不能完全关闭小煤矿。2008年实际上对小煤矿的政策是有所放宽,但是一旦死人了还是要追究责任。

  另外是石油价格,最近上涨到了100美元以上,但到底影响石油价格上涨是什么?并不是因为需求旺盛才使油价上升的,而是在国际上的资本流动性过剩,找不到新的投资出路,纽约商业交易所石油交易规模是石油实际生产规模的400倍,就像中国股票上涨并不是说上市企业的业绩就真正这么大,但市值为什么这么高?那是因为进入股市的资本量放大了。石油价格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因为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引起价格的上涨,而是因为国际石油的投机资本进入了石油期货资本市场,期货进入的资金是实际交易量的400倍,其中并不需要的交易占50% 以上,留在资本市场的对冲基金达到了500亿美元。另外就是美元贬值,现在的100美元就相当于80年代中期的38美元/桶。

  再就是技术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以美国、日本工业发达国家为例,从90年代以来,结构发生变化,高耗能的工业被转移出去。

  另外关于中国国内石油价格倒挂问题,国内的石油价格管制,特别是最近南方地区,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紧张。但是,由于中国成品油价格上游和国际接轨,下游成品油实现价格管制,涨价必须要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这就出现了中石化下游的生产链条出现亏损,石油价格原来一直等待这个时机走顺这个价格,而现在国际价格不断上涨,影响了这个计划。石油价格就像粮食价格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动影响了全局价格,这就导致了国际市场的价格高于国内市场的石油价格。因此,2007年一到十月份成品油就达到了10299万吨,就是出口更能赚到钱,而进口的成品油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9%,这是国内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价格出现倒挂,进口减少。因此,这种调整通过了一系列价格体系的变化,特别是会影响到农用机械产品的使用,所以不敢轻易调。炼油压力应适当调,但想调到位是不可能的。像内地的93号汽油价格是5.3元、5.4元,而香港是8.5元,你不能提高到香港的价格,两地的生活消费水平不一样。

  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目前存在着差异,我们认为首先是国民收入不合理,第一个是垄断行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没有变成国家收入,现在做了一些调整,这些收入一部分转化为这些行业的工资和福利;第二个就是企业的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过低;第三,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留给企业的比重偏低。

  在整个制造业工资总额中,增加值2003年占7.76%,到2006年下降到6.34%,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6%以下。现在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是,需要加工资,怎么加?低工资人的收入上去由什么来决定?这个决定机制,第一个是法律规定最低标准,比如说北京、广州、上海是600块钱左右,也有这样的企业以最低标准作为我的工资标准,反正我这样也不违法。第二是结构问题,上段时间领导专门开的相关会议,我们研究的结构认为,至少在北京工资按小时来算,在北京地区,每小时工资不能低于8块钱,算下来最低工资不能低于1300块钱,其它不同的地区,生活水平可能有升有降。当然工资还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市场机制、劳动力的供求方式决定工资水平。第三个是劳动力和企业协商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是弱者,没有这样的协商谈判。第四是政府干预。第五个是由行业协会来协调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第六是企业自律。第七,和物价上升水平挂钩。今年物价水平上升6%,你至少要保证我的工资上升6%。第八需要测算一个必要的社会劳动水平,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培养孩子成为劳动力所购买生产资料所需要的消费支出。

  这些问题导致工资上升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的工资首先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你不干有人干,另外又涉及到资本和劳动分工的关系,到底在现阶段是向资本倾斜还是向劳动倾斜,我们认为要找到一个均衡点。向劳动倾斜,有利于调查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需求的需求,再一个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另外是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格局要进行调整。

  另外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在中国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工会的这样一种机制,中国不可能出现独立工会那样的一个组织,来和企业讨价还价,就是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但它又代表职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实际上这涉及到了政治上的一些问题,要保证社会稳定,不能说动不动就罢工,要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运行机制。另外到底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费用是多少?需要有一个理论上的测算作为一个参照。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工业增长和对外开放中涉及的几个热点问题。我的发言就到这儿。

  谢谢。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