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用创新的模式发展我国软件产业
  • 作者:佚名
  • 点击数:676     发布时间:2008-07-16 11:28:18
  • 分享到:
关键词:

  长风联盟基础软件联合实验室

  我国的软件产业在基础软件厂商、研发机构、系统集成商的不懈努力下,在广大用户的鼎力支持下,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但由于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国产软件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具体体现在:

  · 研发内容上更注重从无到有;

  · 组织上各自为战;

  · 用户缺乏信心;

  · 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国产软件的发展,我国的软件相关产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总结以往的经验,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研究新的思路和对策,并付诸实践,以期在各软件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发展思路:

  建立联合研发团队 软件企业之间应该建立联合研发团队,重点解决软件产品之间的协同研发问题,并大力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易用性、标准符合性等各种非功能特性,努力使国产软件从整体上在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各方面达到国际水准。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解决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用户对国产软件的信心,需要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可信的服务保障,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软件的品牌认知度,进而推动软件的发展。

  软件逐步向服务转型 软件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软件作为服务(SaaS)的趋势已逐步到来,这种方式已经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许多领域的应用都在快速地向SaaS方式转移。

  在这种趋势中,国产软件厂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因为:

  · SaaS方式适合系统从小逐步做大,国外成功的SaaS系统莫不如此。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国内软件企业采用,可以避免直接和国外同类成熟软件产品直接竞争的不利局面。

  · SaaS方式的应用个性化更强,也就是说不同的系统对各层次软件产品有很强的定制化需求,这同样适合国内软件公司发挥作用。

  · SaaS方式是把软件整体上作为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打破了用户向不同厂商购买软件许可证的模式,要求软件提供的各方紧密合作,这同样适合国内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

  国家资金加强对产业链的支持 国家政策和软件发展基金应该向支持软件产业链的方向倾斜。产业链应该把研发机构、基础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用户单位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国产软件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形成良好的机制。

  总之,我国的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业绩,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必须用创新的思路,通过协作、共赢的方式实现群体突破,才能使整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长风联盟基础软件联合实验室认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以后,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服务的统一化。有权威的第三方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厂商的服务,将极大地减少用户和集成商的麻烦。

  服务的标准化。有权威的第三方负责按照厂商的类别提供标准化服务,将极大地减少用户和集成商的困境。

  服务的可信度。有权威的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将极大地提升用户和集成商的信心。

  软件融入行业 推进管理创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计在线 更新时间:2008-6-10

  赛迪顾问软件与服务产业研究中心 牟淑慧

  企业对软件投资的发展阶段

  企业用户对软件的要求是它能实现与业务的互动和融合,能够支持业务的成长和创新。在这种形势下,软件必须是面向行业业务的软件,因此我们看到通用性软件增长放缓、行业应用软件快速增长的数据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软件与行业融合的今天,用户关注的是:行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最佳实践的借鉴;面向流程,精细化应用,对管理决策的支持、对业务的推动;通过新技术的采用,满足用户自主配置的个性化需求,适应业务快速变化。

  2007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达到738.84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需求占总体市场10%以上的3个行业是制造行业占18.9%的份额,政府行业占14.1%,电信行业占13.1%。另外,交通、邮政、证券、媒体、卫生、物流等行业的软件需求均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快速增长。

  融合下的三种结果

  软件与行业信息化融合的结果之一是用户要求厂商能够提供精细化管理的行业化软件,能够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服务,IT规划将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模深度融合并密不可分,用户与软件厂商的关系从简单的供求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软件厂商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深度地介入用户的管理和业务,规划、咨询、集成、外包等领域快速发展。

  软件与行业信息化融合的结果之二是对市场竞争和软件厂商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深刻影响,通用性软件厂商面临巨大增长压力,虽然通用产品的市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竞争激烈程度也日趋白热化,更重要的是客户的需求转变了,因此没有特定行业依托的软件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提供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行业知识积累丰富和行业咨询服务能力强的厂商才能脱颖而出。从市场上也可以看到厂商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加强行业优势的案例,例如微软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都是精挑细选的行业精英,用友、金蝶等收购的对象主要是行业类软件企业。这在本质上就是软件与行业信息化融合的趋势所致。

  软件与行业信息化融合的结果之三是催生新的需求,尤其是咨询服务、外包服务等,因为软件与行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软件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价值也在变化,从专注于业务和竞争优势的角度,企业用户需要咨询服务来提升信息化对管理的价值,通过分析信息化发展路径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例如SaaS、ITO、BPO等将更多地被纳入到企业的信息化选择中。

  软件带领行业创新

  制造业需要通过应用软件来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只有通过ERP、PLM、MES等面向核心业务的软件的深度应用,才能通过软件与制造业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业务创新和升级。

  金融业一直是信息化比较领先的行业,因此已经有了很好的信息化基础,但是新的竞争环境要求软件与金融信息化进一步加深融合,之前像数据集中、网点系统移植等关注点仍集中在技术,而目前需要通过面向决策层、面向客户的软件系统如基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BI、风险管理、网上银行、资金管理等支撑业务增长战略。毫无疑问,软件已成为金融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金融业务创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物流业是信息化兴起并迅速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行业涉及业务环节多而繁杂,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而随着物流集中化以及物流外包的发展趋势,物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化采购及销售的大背景下,通过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规范流程管理来塑造竞争优势,成为物流企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寻找并管理供应商群,提高货物周转率并维持最优库存;另一方面,要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全程管控,提高客户满意度。

  以前,软件与物流业信息化的结合是分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制造业物流环节,往往是通过运输管理、货代管理、仓储管理、计费等分散环节的管理软件来解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现在,随着RFID、SOA等技术的发展和采用,物流企业也在关注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应用,通过对订单、运输、仓储、成本核算、数据集成交换等的一体化集中管控,软件与物流业信息化的融合逐步加深。

  软件业走向细分和纵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计在线 更新时间:2008-6-10

  本报记者 窦彦莉

  落地永远是实践绕不开的话题。在软件和行业的紧密结合中,无论是厂商还是用户,都在思考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何把用户的需求毫无悬念地转化成软件的力量?软件传递的理念怎样在用户中平滑落地?

  对接总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法最先受到人们的瞩目。在所有的方法中,比如软件定制,比如个性化服务,比如平台推广等等,这些最先由软件厂商推出的特色口号,已经逐步被用户所接受。被用户全面接受的,还有软件厂商带来的先进的行业经验。

  在软件和行业走向无缝链接的时代,软件厂商不仅占据了各自擅长的细分市场,也把自己打造成了行业专家。所以融合着行业先进管理理念的各种行业应用软件,在用户中受到追捧。

  受到用户青睐的不仅仅是行业应用软件。在用户日益成熟、能够说清楚自己需求的时候,对行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对此,软件厂商积极回应,在服务上下足了功夫。贴身式、一站式服务等细致的措施,被软件服务商迅速推广开来。

  随着IT服务监管的成熟,软件和行业的有效融合将会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2006-2007年中国软件市场行业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话题。在两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软件和行业的高度交融,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从管理的改进,到技术的创新,体现在软件业上的标志就是:行业应用软件的崛起以及软件即服务,因此也就有了软件提供商转变为软件服务商。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国软件业已经把服务的意识烙进了内心。

  软件和行业应用的紧密结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使软件走向细分和行业应用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使用通用软件产品外,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选择了更适合自己行业特点的个性化软件,这类用户一般还需要软件企业提供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

  在这一市场领域,很多企业已经占据了各自擅长的细分市场,由于技术经验和客户关系壁垒,其他企业短期内很难进入。

  行业应用软件崛起

  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随着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推进步伐,中国的软件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表明,2007年达5800亿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软件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

  对于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问题,众多专家曾经指出,国内软件业亟待解决的是定位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国内软件市场将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软件业应该找到准确的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金融、电子政务等行业市场,才能真正壮大中国软件产业。

  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中,我国孕育着无数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企业,这和不断成熟的行业催生的众多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制造、金融、能源、物流、电子商务、医药、教育、交通、电信等不同行业,一些成熟的品牌逐渐被行业接受。

  作为靠品牌来经营的软件厂商,在各自的领域中拥有50%甚至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在某一行业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从而也为行业软件的标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基于中国广阔的信息化建设市场,以及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将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的重心。这将有利于催生一批与国际一流厂商比肩的中国软件企业,提高中国软件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信息技术和IT服务对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并最终实现发展IT产业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细分领域注重服务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对应用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

  政府部门成为软件采购的最大买家,采购主体分别是社保、税务、公安,增长最快的是审计、财政两方面。推动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软件正版化、电子政务深化以及由自主实施向外包的过渡。

  而在商业贸易领域,电子交易额快速上升,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采购、产品销售和开展对外贸易等环节正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金融领域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提供,能够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的效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显著作用;传统工业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空间、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成果渐显;教育信息化更是教育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特别对于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以及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行业软件的成熟,细分领域特征逐渐凸显。在注重细分的同时,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一方面是因为软件市场由于竞争的激烈,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另一方面,软件提供商自身也在寻求更加完善的标准。

  所以在这样的双重动力下,软件厂商开始主打服务牌。雄厚的行业资源优势、全面的IT服务能力以及日臻完美的咨询顾问体系,这样三位一体的软件服务格局开始明朗。

  告别大而全的通用软件时代,走向细分的软件厂商越来越倾向于向纵深发展。这是软件产业发展趋于理性的标志,也代表了国内软件企业在缩小和国外软件巨头的差距上迈出了一大步。

  借鉴国外软件巨头的服务理念,发挥国产软件本地化的自身优势,面对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成熟用户,国产软件拥有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软件服务商在细分行业的应用上将大有作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