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未来五年,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
●全球产业将继续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跨国公司代表的发达国家是最大利益相关群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部分地被分配效应抵消。全球制造业在继续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开始有目的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和菲律宾转移。这种趋势既有跨国公司开拓新兴市场、分散投资风险方面的考虑,也反映了发达国家不愿看到新的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
●发达国家继续牢牢控制科技创新高地
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一些领域缩小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差距。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和技术积累,在全球吸引和网罗科技创新精英。同时,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跨国经营,有效使研发活动与生产环节分离,通过提高企业的独资化程度限制技术的转移和外溢,给发展中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设置了极高的门槛。
●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来自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
全球产业结构的快速转移提升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为其知识型经济和现代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发达国家在通过跨国公司分享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成就时,还将其经济发展的内部问题归咎于发展中国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
●发展中经济体对工业化经济体的依存度将不断提高,经济独立性下降,风险加大
发展中经济体对工业化经济体的依存度主要表现为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以及金融服务依存度。贸易自由化和跨国资本流动使得发展中经济体的独立性下降,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开放将使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
■调整国内结构应对贸易失衡
经济全球化是新一轮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根源。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大量流向部分发展中国家,产品大量流回发达国家,体现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双顺差和个别发达国家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
这一轮全球经济不平衡部分地体现为个别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盈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国际支付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外债权,但是过多的盈余却是以牺牲本国社会福利和发展质量为代价的。发展中国家的债权主要体现为国内消费不足,也就是有效内需不足,财富大量输出。这不仅与初次分配中劳动力要素分配比例过低、资本等其他要素分配比例过高有关,也与二次分配中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不足有关。结果必然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缺失。
积极调整内部经济结构,是中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一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职工最低工资,规范法定工作时间,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规模,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就业,有效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有效内需扩张。
■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在处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关系时,我国应采取开放的心态,加强对话,积极主动化解贸易摩擦,充分估量发展的困难与问题,让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不要过分高估我国经济实力,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也要尽可能地让西方人民更多了解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发达国家面临的就业问题和福利问题在我国更为严峻。
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要加强团结合作。倡导新的国际秩序,通过自由贸易区合作、经济特区建设和必要的政府援助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实现互利共赢。我国国力的增强客观上要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加强交流。中国市场的扩大也应该让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国家共享我国发展经验。
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要按照“睦邻、友邻和富邻”的方针以及“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原则,保持与周边邻国的良好合作,稳定务实推进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要积极推动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进程,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建立中印战略互信和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可能。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有关国家合理开发东海和南海资源。
■资源环境瓶颈必须突破
资源和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2003年以来,我国新一轮的经济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源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7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国际原油和铁矿石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成本。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6%以上,但目前铁矿石的国际合约价格基本由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三大寡头垄断,我国议价能力极为有限;2007年前10个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接近314亿吨,价格因素导致我国铁矿石进口多支付86亿美元。
国际原油和矿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国内资源性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资源性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下游产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性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客观上刺激了国内采矿、钢铁和电解铝等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和生产。
同时,矿产品价格上涨导致许多小煤窑、小铁矿死灰复燃,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同时增加了高耗能行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也会加大通胀的压力。如果煤炭等矿产品生产和消费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和降耗的目标将不可能实现,资源和环境问题会在“十二五”规划中变得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