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给经济降温的同时,我国的石化行业正在大规模扩大产能。
一方面,国内石化产品产量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势头受到遏制,需求可能下滑,表面看来,这似乎意味著中国今后几个月的石化产品进口可能大大减少。
而且,由于中国主导亚洲石化产品需求,这进而会引起亚洲市场价格走软,外国投资者参与这一行业的热情受损。
然而,若考虑到居高不下的乙烯价格,前景就变得复杂了。受原油价格走强的影响,乙烯价格已经由一年前的每吨300美元攀升至每吨1,000美元以上。如果原油价格继续由其8月20日的高点下滑,石化产品价格将有望回调。
这就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尽管政府目前实施了多项减缓经济的措施,但中国对石化产品的渴求不会很快减弱,石化行业的周期性反弹将会持续。
一些人士认为,价格走低将刺激石化产品终端用户的需求。
此外,虽然政府抑制部分领域过热,但它仍希望保持较高的出口水平。鉴于石化产品主要用于那些供出口的消费品,政府不希望这些商品的出口遭到其严厉措施的打击。
一位分析师称,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石化产品的需求将保持活跃,不过政府抑制过热经济的举措所产生的影响仍有待观望。
然而,近期内,石化产品的供应将会趋紧,因为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商齐鲁石化(Sinopec Qilu Petrochemical)正在进行设备检修。
依赖进口
就目前而言,中国迅速增长的石化产品需求严重依赖于进口。分析师称,尽管新的产能不断增加,但今后几年仍难以满足国内对乙烯及衍生产品的需求。
根据政府的增长预测,2005年中国将需要进口大约1,000万吨乙烯,较去年增长10%左右。
预计到2010年,每年的进口量将增至1,200万吨,而国内需求将达到2,600万吨,高于去年的1,450万吨。
中国半数乙烯需求是靠进口来满足的,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中东地区。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扩大国内乙烯产能,希望到2010年将生产能力由当前的540万吨提高到1,400万吨。
到2004年年底前,中国企业旨在提高乙烯产量的一些项目将会完工。例如,中国石化(Sinopec Corp., SNP)和中国石油(PetroChina Co., PTR)将完成兰州石化(Lanzhou Petrochemical Corp.)、齐鲁石化和茂名石化(Maoming Petrochemical Corp.)轻油裂解厂的扩建工程。
眼下,英国石油公司(BP PLC, BP)和巴斯夫公司(BASF AG, BF)将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建立轻油裂解厂。
上海的工厂将于2005年第一季度投产,乙烯年生产能力90万吨。
南京的工厂将于2006年初投入运营,乙烯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石化产品市场,其需求占亚洲市场的五分之二以上,而位居第二的日本仅是中国需求的40%。
Poten & Partners.的化学行业咨询顾问维恩罗奇(Jim Weinrauch)说,“当然,中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是一个大进口国。去年,中国单是聚乙烯的进口量就达到370万吨,在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不利影响之下,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