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我国交通运输重点要建设运输网络——专家在交通运输网络理论关键问题研究高层论坛上指出
  • 点击数:976     发布时间:2008-08-17 17:41:29
  • 分享到:
关键词: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李大庆) 假如一位乘客从首都机场下了飞机,要去河北唐山,如果乘火车或长途客车前往,必须先进城。为什么不能在机场附近修一条铁路线并设站呢?许多国外机场附近都有铁路线与之相接,而我国相当多的机场附近却鲜有铁路车站运送旅客。7月18日,在由中国工程院在京举办的工程前沿———交通运输网络理论关键问题研究高层论坛上,一位学者谈到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交通运输网络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和设计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和5月的汶川地震,就充分暴露了交通运输网络的脆弱性,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在论坛上如是说。

  从2005年开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确定了对交通运输网络理论进行立项研究,并由清华、北航、同济、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院士、专家、学者组成了课题组进行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朱高峰院士在论坛上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情况。

  朱高峰指出,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网络特性。每种交通运输方式是一个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网络,集成各种方式构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多年来,我国对交通运输问题的研究投入了相当的力量,但主要集中在设施研发及建设方法上,对网络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运输网络本身不但要考虑连通性、快速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还需要考虑土地、能源、污染等问题”,这是课题组的一个基本观点。交通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2006年运输消耗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的7.6%,比1990年的4.7%有明显的增长。在目前我国石油依赖进口、土地资源紧缺、大城市汽车成为主要污染源的情况下,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统筹考虑运输网络,是摆在我国运输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各种运输方式的连接也是专家们研讨的重点之一。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是铁路和水路运输发展较快,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公路和航空运输迅猛发展。有专家指出,国外的经验是,300公里以内适合于公路运输,300—1200公里适合铁路运输,而1200公里以上则适合航空运输。但现在我国公路汽车常跑300公里以上的运输,而飞机则同铁路运输竞争,飞一些短距离。从能源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浪费。

  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要详细调查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充分考虑需求的波动性,网络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峰值需求和削峰措施而不仅是平均需求;应统筹规划,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详尽定量比较,确定大致的比率,作为引导发展的依据,并根据情况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在私人小汽车发展上,考虑到汽车工业和运输两方面,应采取类似日本等国“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方针,防止石油消耗过大增长;要统筹规划做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打破部门界限,大力提倡综合运输业务,建立不同级别的管理层,首先做到信息共享和监控。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