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已成为今天的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这是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工作方向,是在全面分析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之后提出我国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要做的战略调整。中国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已为许多行业奠定了资本积累。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几十年血与火的磨练,已有了量变到质变的条件。因此,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题之一,就成为我们今天重要的战略思想,对于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亦非依靠资金、人才的投入即可大功告成,在全民族都热衷于这个话题的今天,仅就创新的体系框架方面提出几个议题进行探讨。
1,建设创新思维体系
创新的结果往往诞生于创新的第一思维,即首先要形成一种概念,要想达到的一种目标。要善于有发现、发明的观察思维,假设思维、归纳思维。牛顿从棉布擦玻璃时出现的味道,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最初现象,从而归纳推算出了三大定律。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三大定律发现的本身,更在于他看到了自然界固有的一个现象,抓住了发现万有引力的机会。爱迪生一生有389项专利是关于电灯和电力的,195项是关于留声机的,150项是关于电报的,141项是关于蓄电池的,34项是关于电话的。我们由这些伟大的专利发明中可以看出,是一种探索的、科学的思维过程,借助设备和仪器甚至是身体可用材料的千百次实验,始终是一个科学的思维体系在支撑。由上面二个例子可看出,前者是一种多学科交叉,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再反复推论,而达到目标的创新思维活动。后者是运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来验证创新的思维。
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创新,首先建设一个创新思维体系至关重要,二十年前济南钢厂出现了一位工人技术革新能手,后来成为一个起吊工具的发明家。今天的宝钢,同样有一位工人发明家,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从这二位创新工作专家的思维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不只是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的特有工作,而是整个企业要引导每一个员工在其岗位上树立一个创新的思维习惯。可以想象,在一个企业,每一个岗位的人,都有一种要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的精神、一种理念,都有一种把实用的发明专利作为一个工作目标,全面引入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这种企业一定是一个旺盛的企业,一个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值得提出的是,这项工作是长期的、艰苦的、具有高度风险的工作,不是短期内靠宣传、口号、指标能完成的。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要搭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平台,解开个人创新作为的约束,释放自主创新的能量。在一个企业倡导创新文化,引导正确的创新思维给员工,宽容创新失败的过程及结果,建设起一个健康的创新思维体系。
2,建立创新工作的诚信体系
经济全球化、信息实时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契机。信息实时化,让我们及时地了解全球即时动态,了解技术发展状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创新工作大力提倡和推进的今天,创新工作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借鉴参考的方式固然重要,合理地获取、现场的观摩也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的道德收敛,这就是一个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自然科学中,你的成果有千万双眼睛在看着你、分析你,有千百年来的结论、推论、定理、定律等着你,这就是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高难度。在应用科学领域,细小的变化都会带来一个创新成果的问世,都会给企业带来生的希望、发展的前景。这其中重要的工作就引导员工一定要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来创新,一定要有一种约束来干涉自己的行为。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乐三大汽车公司之所以今天能在全球范围内共存,可见其创新内容是其自己所为,创新结果具有自己的特色,得到世人认同,但在他们践行创新的过程中,有辛苦、有失败,有许多自己的成功创新发明,其实更多的是如何在其它人劳动的基础上改进技术而得到发展。对手每一款新车,各汽车公司购买进行分析不是什么秘密,重要的是在此之后的一系列创新。
建立这个诚信体系,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主导文化,更要让员工明白创新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有思想准备。清华大学传说历史上有四大导师,又称“教授的教授”,其中王国维教授有一段名言:“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从大师的话中,我们应充分体会到从事创新工作就是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会倍加珍惜创新成果,逐步达到诚信,尊重诚信。
诚信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各个角落,但在创新活动中的诚信是致命的,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迅速发展的时代,发展的速度使人们对诸多工作来不及总结、管理,并使有此事情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因此,教育员工成为诚信之人,建立起创新工作中的诚信体系日显重要。
3,时刻调整创新方向
市场经济对于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着竞争中生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间博弈的过程,不论你作为一个什么性质的企业,都会在这场博弈过程中付出代价,这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局面。为此,创新方向则是一个企业确定战略模式过程中的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钢铁冶金行业如何去做,则必须看到钢铁工业的走势。
以今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协会统计的数字即可看出,若按平均日产粗钢110万吨水平计算,全年粗钢产量即超过4亿吨。若仅按2006年6月平均产钢125万吨计算,全国2006年产量即超过4.5亿吨。如此大的产能,如此快的速度,钢铁工业的前景如何呢?乐观的因素有:2010年的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平均年增7%以上,对钢铁工业是利好的消息;工业化稳步前进,城镇化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拉动人均耗钢材消费的增长;2005年人均钢材消费270公斤,而发达国家为450公斤以上,表明在数字上对钢材的需求;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电力行业、港口、重点工程等各行业的大力发展,都说明了钢材消费的正常增长不会改变;铁路新增1.7万公里,高速公路2010年要达到6.5万公里,民用机场新建40个,港口吞吐量增加近30亿吨等巨大的数字需求完全可以说明钢铁总量适度增长的趋势。不乐观的因素也明显地存在,那就是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在国际上无话语权,在国内集约化管理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尤是高附加值品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人统计2005年全国钢铁的产值占GDP12%左右,但总体耗能却接近20%,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跟钢铁强国差距较大,为此国家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由此即看出创新,技术创新的紧迫性。陕西的钢铁工业以线、棒材生产为主,如何在今后的钢铁市场中生存,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认为一定要从创新入手,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要从提高品种、材料性能入手,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即调整创新方向。目前我国的高强度、超高强度钢帘线,各种零件专用品种,予应力钢丝、钢铰线、超高层电梯用钢丝绳、汽车悬挂弹簧、紧固件等用高碳硬棒线或合金棒线材等许多品种和材料性能均有差距,在钢质纯净度、脱碳层、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亦有较大差距。因此,看到差距、调整方向、不失为企业今后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方法。
至于创新体系框架中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体系,科研方法与内容体系,开拓市场及市场机会体系,资金投入及风险体系等诸多内容未及提出,留等今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