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基建背景下我国智能建筑标准化现状与问题应对
  • 作者: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张永刚
  • 点击数:29512     发布时间:2020-11-13 14:27:00
  • 分享到:
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智能建筑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智能化系统、标准制定,阐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现状。分析目前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提出应对与解决措施,针对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促进新时期智能建筑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安全化发展。
关键词:

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热点领域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相生,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政策红利吸引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2020年2月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至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智慧城市建设的下游产业——智能建筑,作为基础单位更是乘风而起。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8年,我国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预计到2024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逼近55.8%。随着智能建筑的快速普及,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存在概念混淆、部分智能化技术系统应用落后、标准应用程度较低、具有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

智能建筑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和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单位,其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健康化程度对政府、企业、个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建筑行业要迎合技术发展潮流,把握时代机遇,提升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发展。

1 我国智能建筑现状

1.1 智能建筑发展阶段

我国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认为“北京发展大厦”是中国第一栋智能建筑。到目前在我国发展了近40年时间,大致可分为初始、普及和发展三个时期。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建筑发展阶段

 1.png

2.png

当前智能建筑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与产业规模,在形式上,智能建筑由传统商务大厦向社区、工业园、校园、医院、其他公共建筑等其他建筑形式扩散和普及;在技术上,智能建筑涵盖的技术从传统机电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当前更是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在发展方向上,智能建筑从追求自动化、智能化、舒适化到安全化、绿色化、健康化。

随着形式、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智能建筑覆盖领域与范围逐渐增加,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 智能建筑市场规模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现状分析》报告,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537.5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215.98亿元。其中改造市场规模占比为35.18%;新建市场规模占比为64.82%。

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预计未来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仍将保持每年3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速度,到2024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达到55.8%。

2 智能建筑领域标准应用现状与系统功能分析

智能建筑标准目前主要分为产品标准与工程标准。在产品标准方面主要包括《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标准、《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系列标准、《智慧城市》系列标准等近20项已发布标准及在编标准,工程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等70余项已发布标准。

2.1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架构分析

根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2015),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等六项一级系统,涵盖十几个细分领域智能化子系统,包括:楼宇自控、智能照明、安防和视频监控、消防报警、门禁一卡通、停车场、综合布线、公共广播、能耗监测、集成平台等,如图1所示。

1.jpg

图1 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架构

(1)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执行与运维系统,满足建筑运行、管理、业务运营的要求,例如智能卡使用、物业管理、软硬件设备运行等。

(2)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中枢,对建筑内部各项系统、设备、数据库进行集成,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的目标,要具有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3)信息设施系统。信息设施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通信系统,对建筑内外相关声音、图像、视频、数据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予以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利用。例如:楼宇对讲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等。

(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智能建筑中的监控者,主要对建筑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运维监控、设备能耗监控等。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提升优化建筑的综合性能。

(5)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保护者,主要用来应对建筑内火灾、非法侵入、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等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

(6)机房工程。机房工程也称作数据中心,是智能建筑的数据信息存储、交换与监控空间,包括智能化总控室、信息网络机房、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和智能化设备间(弱电间、电信间)等。

2.2 智能建筑产品标准现状

智能建筑领域产品标准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6)归口管理,如表2所示。

表2 智能建筑产品标准汇总

1-1.jpg

1-2.jpg

3 智能建筑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智能建筑目前的问题

(1)智能建筑不同场景缺乏联动。目前智能建筑中物联网硬件设备多样化,由于存在技术壁垒,各类产品独立生产,造成建筑中不同场景体验碎片化现象严重,设备、系统、平台、数据、场景之间无法形成互联互通。

(2)信息安全无法保障。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建筑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系统、平台在建筑中的应用,快速、高效地连接与互通,也为智能建筑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例如,

2018年万豪酒店的数据泄漏事件,旗下喜达屋酒店的客房预订数据库被黑客入侵,3.83亿客户信息或被泄露。据权威咨询机构Verizon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天超过700万条数据泄漏、每秒56条。而且,当万物互联时代来临时,数据安全保护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3月颁布旨在明确美国数据主权的《云法案》。这部全称为《澄清境外数据的合法使用法》的法案为美国建立了跨境数据调取霸权。

(3)建筑能耗严重。《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7年,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比重21.11%;建筑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19.5%。其中电力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49%。部分智能建筑缺少正确有效的建筑设备能耗评估方法,缺乏正确有效的建筑能耗优化系统,节能监管能力不足,导致能源消耗增大。

(4)人才资源匮乏。根据人社部数据分析预测,

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将到达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450万人。

3.2 应对措施

(1)提升建筑标准化水平。提升建筑设备、系统、平台、场景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统一智能建筑设计、建设、运维标准体系,对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安全运维标准进行完善,对建筑涉及通信协议、数据编码、平台接口进行规范。

(2)推动国产密码应用。密码算法和密码产品的自主可控是确保我国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随着《密码法》的正式实施,商用密码的使用有了法律保障。在智能建筑领域,尤其是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中,针对建筑网络信息安全,要加快推动国产密码算法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通过软加密、芯片加密、网闸加密等多种方式提高建筑信息、数据的安全、自主、可控、可信。

(3)利用BIM技术辅助设计运维。通过BIM技术应用,为智能建筑建立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体,实时监控建筑能耗、感应区域温度、建筑空间人员情况,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控制中枢,实时调节建筑内空调开放、照明情况。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电力资源浪费。

(4)加快产学研用相结合。目前面对智能建筑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问题,首先需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其次要培育专业技术类院校发展,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行业协会要搭建在校学生实习平台,畅通产学通道,技术标准组织要依托标准内容举办宣贯会、培训会,组织行业交流会议,促进行业技术、理念交流。

4 展望

4.1 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服务能力提升

5G、Wi-Fi 6等技术未来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将极大提升远程视频办公效率,提高安防视频监控水平,增强视频实时监控能力。

4.2 智能建筑绿色健康发展

2020年疫情的突然来袭,对智能建筑的健康要求更高,未来非接触式设备、在线办公软件及平台、空气新风系统、体温监测系统及设备、智能门禁将更深一步应用到智能建筑中来。

4.3 建筑调适提升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

在智能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建筑调适技术作用愈发明显。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热泵系统进行调适将提升智能建筑节能水平,充分发挥建筑内部机电设备的性能,提高智能建筑舒适性、可持续性。

4.4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相融合

BIM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智能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与智慧城市融合,将智能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数据部件”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中来。

作者:

张永刚(1972-),男,吉林九台人,高级工程师,现任全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秘书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智慧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智慧支付分会秘书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ISO/TC268 SC1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IEC/SEG9中国专家。主要从事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智慧住区、智能家居等领域标准、物联网技术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瑾峰. 智慧住区及智能建筑产品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 GB/T 50314-201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0年10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