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0492(2025)07-086-04中图分类号:TP29
★姬广强(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鹿洼煤矿,山东济宁272350)
关键词:煤炭开采;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自动化技术;机器学习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活动会引发诸如突水、突泥、底板突水等多种水文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矿区职工生命安全,还会导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传统的煤矿水文地质灾害预警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存在预警不及时、准确率不高的缺陷。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水文地质灾害预警成为可能。因此,亟需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煤矿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1 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煤炭开采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总体架构
1.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需求分析结果,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旨在构建一个模块化、层次化的预警系统架构。系统采用“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分层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组成,负责多参数、多尺度的水文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层借助工业以太网、光纤等通信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可靠传输[1]。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包括数据管理、灾害识别、风险评估、预警生成等关键功能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实现灾害预警。应用层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的预警信息发布和展示功能。各层之间通过标准接口实现解耦,支持灵活扩展。系统还设计了横向的数据标准、安全管理、运维监控等支撑模块,保障系统的标准化、安全性和可用性。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有利于实现功能的独立开发和集成,便于后续的迭代升级和二次开发。
图1系统总体架构图
1.2 关键技术路线
煤炭开采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系统关键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分析技术和应用技术。感知技术主要解决多源异构传感器集成、智能传感器研制、自适应采样等问题,实现水文地质环境的全面感知。传输技术需要攻克井下复杂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障碍,研究井下无线自组织通信、多模冗余传输等方法,保障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分析技术是预警的核心,涉及海量监测数据管理、多源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需重点突破水文地质灾害特征指标智能提取、预警模型自学习等技术瓶颈。应用技术需要开发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研究预警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人机交互等技术,提升预警信息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四大关键技术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共同构建起智能预警的技术体系。
图2系统关键技术路线图
2 煤矿水文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
2.1 传感器选型与布设方案
传感器选型与布设是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的基础。针对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复杂性,需要选择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传感器。如表1所示,主要选用了渗压计、钻孔测斜仪、微震监测仪等传感器,分别用于监测水压、岩层位移、微震事件等关键参数。传感器选型时需重点考虑量程、分辨率、精度等技术指标,确保满足监测需求。合理的传感器布设可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布设方案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监测对象的地质结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等因素。通常采用“重点监测+区域监测”的布设策略,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设,在周边区域适当布设[2]。井下布设要考虑开采影响,尽量选择稳定区域。地表布设要避开人为干扰,选择隐蔽位置。科学规划布设位置和数量,协调好覆盖范围和投入成本的关系。要制定传感器安装、调试、维护的标准规程,采取防水、防尘、防腐等保护措施,定期校准,及时更换损耗件,确保监测数据持续稳定。
表1主要监测传感器与技术参数
2.2 多源异构监测数据融合方法
多源异构监测数据融合是实现全面感知、提高预警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具有多参数、多尺度、多时空的异构特性,不同来源的监测数据在语义、格式、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直接比较和关联。因此,需要研究体系化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方法。首先,要构建统一的数据表示模型,采用XML、JSON等通用格式规范异构数据的语义和结构,实现语义层面的初步融合。其次,需要研究不同数据源的时空配准方法,通过时间同步、空间坐标变换等操作,将异构数据映射到一致的时空基准,实现数据的对齐。然后,研究多源数据的关联分析和交叉验证方法,挖掘不同监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冗余监测手段进行交叉检验,全面评估灾害发育演化趋势。
2.3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异常检测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异常检测是保障灾害预警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受井下恶劣环境和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监测数据难免出现缺失、异常等质量问题。为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环节入手,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规范,明确质量控制流程和责任,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3]。另一方面,需研究智能化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传统的阈值判别等方法难以识别动态变化的异常模式,而智能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孤立森林(IF)等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建模和自适应能力。如式1所示,SVM通过寻求最优分类超平面将异常数据与正常数据分离。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入数据驱动的特征优选、增量学习等机制,不断提升异常检测的精准性和自适应性,及时甄别和修正异常数据,为后续的预警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其中,w为分类超平面法向量,b为偏置项,ξi为松弛变量,C为惩罚参数,xi为样本数据,yi为样本标签。
3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文地质灾害智能识别与预警技术
3.1 水文地质灾害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水文地质灾害特征指标体系是智能识别与预警的基础。根据不同灾害类型的发生机理和演化规律,从多源监测数据中提取具有预警指示意义的关键特征指标。如针对突水灾害,需重点关注含水层渗透系数、导水裂隙带发育程度等指标;针对岩爆灾害,需重点关注岩层应力状态、微震事件能量等指标。在指标选取时,要全面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时效性、相关性等因素,优选对灾害预警有显著贡献度的指标组合[4]。基于专家经验和数据分析,构建层次化、系统化的特征指标体系,涵盖灾害形成的内因、外因、孕灾背景等多维度指标,并建立指标间的定量关联模型,实现灾害演化过程的全过程表征,夯实智能预警模型构建的数据基础。
3.2 机器学习算法选择与模型训练
机器学习算法选择与模型训练是实现智能预警的核心。针对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机器学习算法至关重要。如图3所示,SVM算法以其良好的非线性分类能力和泛化性能,在小样本学习、高维特征空间等场景下表现出色,适用于水文地质灾害的复杂非线性特征。SVM通过寻求最优分类超平面,将不同灾害等级进行分离。其数学模型如式2所示。
其中,w为分类超平面法向量,b为偏置项。在算法选择基础上,模型训练是优化模型性能的关键步骤。采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训练集进行划分,并基于网格搜索等技术优选模型超参数,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此外,针对实际中标注样本不足的问题,可利用迁移学习、半监督学习等策略,充分利用非标注数据挖掘有价值的特征信息,扩充模型训练的样本空间,提升预警模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3.3 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传统的风险评估多采用静态的、专家经验驱动的方法,难以适应灾害风险的动态变化特性。因此,需要研究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时输入监测数据,动态更新灾害特征指标,并结合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计算当前时刻的灾害风险指数[5]。如式3所示,灾害风险指数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影响的强度以及承灾体的脆弱性等因素。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引入时间序列分析、异常检测等技术,刻画灾害风险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捕获风险突变点,为预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此外,可借助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实现风险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直观呈现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预警信息的精准推送提供支持。
4 结语
煤炭开采水文地质灾害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安全绿色发展。本文构建的自动化预警系统为精准感知灾害风险、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该系统能够全面提升煤矿水文地质灾害智能管控水平。未来还需在监测传感器优化、预警模型更新迭代、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拓展等方面深化研究,推动构建行业水文地质灾害预警大数据平台,助力煤炭行业本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姬广强(1980-),男,山东济宁人,工程师,学士,现就职于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鹿洼煤矿,研究方向为煤炭工程、矿山开采、地质测量、水文地质等。
参考文献:
[1]史慧芳,穆大林.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发展及应用[J].能源与节能,2024,(2):305-308.
[2]何波涛.智能矿山视角下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新[J].矿业装备,2024,(3):137-139.
[3]李建波.煤炭开采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9):118-120.
[4]杨雁峰.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4,(14):99-101.
[5]罗鹏.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矿山地质灾害调查的思考[J].世界有色金属,2022,(15):199-201.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5年7月刊






案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