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加快核电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正迎来一个核电工业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以自主建设、引进技术和中外合作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的轨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出席东盟救灾峰会回国后即到深圳,视察了大亚湾核电站。在当前中国因能源短缺而大力发展核电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对大亚湾核电站的考察引人注目。
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来自石油、煤或核发电。石油危机已经显现,而燃煤又产生大量污染,这使得煤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世界上有17个国家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四分之一以上,如法国占77%,韩国38%,日本36%,美国29%,英国28%。中国在2003年首次将核电发展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标志着核电发展地位在中国的进一步提高。这一变化引起了近20年来缓慢发展的世界核电业的关注。
国家能源重要部分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在全国范围的持续缺电荒下,内地多个电厂项目纷纷上马。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04年批准新建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6000万千瓦。
但由于:(一)电站大量建设,预计将增加耗煤量每年4亿吨以上。如不采取污染控制措施,每年将新增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500万吨和5326万吨以上,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中国能源的布局很不平衡,从发电结构来看,煤电约占74%,如果电力需求再翻一番,每年用煤就超过16亿吨,长距离的煤炭输送将加剧环境和运输压力。(三)近两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强势震荡,石油价格始终在高价位盘旋,减少对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将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唯一选择。(四)按照中国的发展势头,即使加快水电、火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还有3200万到4000万千瓦的发电缺口,需要用核电去弥补。因此,加快推进核电建设成为国家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抉择。
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的发电方式,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16%的比重。
根据中国的核电远景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600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例将提升到4%。这个规划意味着从去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两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也就是说,今后15年,中国每年都要建一座大亚湾规模的核发电厂。这将标志着中国核电工业由原先的适度发展进入到加速发展的阶段。
核电布阵南粤
去年7月下旬,国家批准在严重缺电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建设一座核电站,安装总共4个100万千瓦级的核反应堆发电机组。广东核电建设一直领先全国。大亚湾核电站于1987年动工建设,1994年投入营运,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去年7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阳江核电项目也有望于2006年正式动工;广东第四核电站正在确定选址,将平衡广东地区核电布局。上述总投资预算600亿人民币的3个核电项目装机容量合计400万千瓦,加上运行中的深圳大亚湾、岭澳一期核电站,2012年前后,广东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届时核电将布控整个珠三角沿海,有利广东持续发展。据悉,广东第5个核电站的选址和勘查工作亦已在台山和珠海之间展开。
根据国家已出台的核电发展规划,浙江是中国未来重点发展核电的3个省份之一。除了浙江秦山核电站一、二、三期之外,三门核电站有望在明年开始建设,于2008年建成投产。此外,国家已批准东北将建首个核电站,地点是辽宁省靠海的大连市瓦房店,预计总投资600亿元,年发电量为525亿度,在国内现有核电厂中首屈一指。中国沿海取之不尽的海水,正好为核反应堆冷却提供充足的水源,因此把核能打造为中国沿海省份常规一次性能源,可一举打破当前能源结构的困局。
核电建设迈大步
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备、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方面,已具备相当基础和实力,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也具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中央已决定加快核电的发展并确定主堆型为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对于已经在近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核电来说,统一运营主体、堆型、技术等异常重要,其主要内容就是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从目前的50%尽快提高到70%以上。在去年岁末,终于传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即将成立的消息,这是中国核电体制改革和加快核电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现在,中国加快核电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正迎来一个核电工业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以自主建设、引进技术和中外合作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