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案例首页

案例频道

基于AI中台+边缘设备的跨平台云边协同应用解决方案
  • 企业:     领域:边缘计算    
  • 点击数:982     发布时间:2023-04-03 21:07:41
  • 分享到:
随着细分场景视觉算法需求的不断挖掘,边缘计算设备作为细分场景AI应用落地的最佳载体,也逐步展现出高速成长的趋势。而不同品牌的AI芯片平台都有独立的开发架构,算法厂商的移植工作不能普遍适用于不同品牌的算力芯片,这就大大限制了算法厂商对边缘算力的选型,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方案基于英码科技AIoT中台,结合跨品牌的涵盖高中低算力的软硬一体边缘计算设备,通过“N个硬件平台+1套管理中台+N种场景算法”的方式,在日益碎片化的边缘场景,为用户提供算法能力快速落地的全套解决方案。

★广州英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李甘来 

摘要: 随着细分场景视觉算法需求的不断挖掘,边缘计算设备作为细分场景AI 应用落地的最佳载体,也逐步展现出高速成长的趋势。而不同品牌的AI芯片平台 都有独立的开发架构,算法厂商的移植工作不能普遍适用于不同品牌的算力芯 片,这就大大限制了算法厂商对边缘算力的选型,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方案基于 英码科技AIoT中台,结合跨品牌的涵盖高中低算力的软硬一体边缘计算设备,通 过“N个硬件平台+1套管理中台+N种场景算法”的方式,在日益碎片化的边缘场 景,为用户提供算法能力快速落地的全套解决方案。 

关键词:边缘计算;长尾算法;算力自定义;跨芯片平台 

1 目标和概述 

1.1 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物联网(IOT)技术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 不断发展,视觉识别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 细分领域,这也让视频技术的发展经历模拟化、数字 化、网络化的过程后,进入了全面智能化阶段。当各类 细分场景的算法需求不断被攻克,视频技术将会迎来场 景定义算法、场景定义产品的场景化时代。在场景化的 时代,把所有视频上传到云端统一运算的传统模式显然 已经不适应需求,算力下移到边缘侧或端侧,与云端协 同,共同来形成更合理的运算架构,是场景化时代的必 然趋势。 

基于庞大的细分场景需求,以及在国产化的发展 大潮下,各类适用于边缘端的国产算力芯片不断发展, 但各芯片平台都有独立的开发架构,算法厂商的移植工 作不能普遍适用于不同品牌的算力芯片,例如基于寒武 纪芯片的移植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算能的芯片,如果选 择了其他芯片则需要重新移植,这大大限制了算法厂商 对边缘算力的选型,造成资源浪费。对于市场侧,细分 场景多如牛毛,虽然国内计算机视觉厂商有90%都集中 于做人脸识别、车辆识别、OCR等算法,其他细分场景 长尾算法的厂商仅有10%左右,但是人脸识别、车辆识 别、OCR等算法仅仅是海量需求里的冰山一角,大量的 长尾算法需求超过了一万种,这些需求正在逐步被挖掘 出来。然而长尾算法碎片化、国产化移植周期长、试错 成本高等问题,极大限制了边缘计算的广泛应用落地。 因此,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才能真正让边缘计算应用迎 来更大的爆发性发展。

 1.2 主要目标 

(1)解决跨芯片平台快速移植的问题,降低算法 厂商的移植成本和试错成本; 

(2)降低系统集成商对算法应用的难度,提升项 目部署落地的效果和效率;

(3)提升长尾算法从开发到边缘设备移植,以及 项目应用部署的效率,完善算法精确度在边缘设备上的 持续迭代问题; 

(4)提供完整的,包含多层次算力、可灵活搭配组 合的边缘计算硬件设备及云边协同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 

1.3 应用创新 

以AIoT中台为基础,打造3种核心能力: 

(1)自动训练能力:打造自动化训练平台具备算 法自动训练、模型自动移植的功能,提供场景数据-算 法模型-指定硬件平台算法插件的一站式生成服务。自 动化训练平台可实现快速生成算法插件,结合嵌入式AI 推理平台,实现边缘场景算法能力的快速落地,最快一 周内产出算法模型。 

(2)多平台算法移植能力:基于自动化训练平台 实现的场景算法,目前已支持包括VIT在内的20多种 常见算法模型,涵盖目标检测、旋转检测、关键点检 测、文字识别、目标分割、实例分割、动作识别等多 种算法类别,均可在多种芯片平台的边缘算力硬件上 运行。 

(3)嵌入式AI推理系统:一套提供AI算法服务能 力的软件,可以运行于边缘算力硬件平台之上,采用服 务与算法分离的方式,服务软件主要适配各种硬件平台 差异,实现视频/图像分析的通用业务/管理功能,算法 则采用插件式编程方式,通过服务软件+算法插件的方 式,对外提供统一服务接口,实现算法能力的按需切换 与快速落地。 

通过以上3个核心能力,让各类细分场景算法满足 快速定制,以及快速适配多种芯片平台的边缘计算设备 的目的,达成算法与硬件解耦的效果,为集成商提供更 多灵活搭配的算力设备组合,最终实现硬件算力的自定 义。通过AIoT中台的管理,可让不同厂家的算法与不 同AI芯片平台的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算法、算力设备的 自定义,最终达成场景定义产品的目标。同时,通过标 准接口协议实现AIoT平台与集成商应用平台的快速对 接,提升项目部署效率和降低成本。

 2 方案介绍 

2.1 总体技术介绍 

英码“深元”产品体系是在英码科技多层次边缘算 力硬件产品布局的基础上,基于自主研发的边缘AIoT中 台软件,结合不同细分场景应用算法和嵌入式软件的软 硬一体解决方案,通过“N个硬件平台+1套管理中台+N 种场景算法”的方式,在日益碎片化的边缘场景,为用 户提供算法能力快速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 

产品核心组成部分——AI赋能平台,是一款集智 能硬件管理和AI算法应用管理的产品,产品旨在解决视 频AI算法应用由“云”侧下沉到“边”侧的成本、效率 和算力的问题,降低用户的试错成本,缩短客户研发周 期,提供一套同等算力指标,且易维护、易部署,可靠 性强,使用简单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撕掉”AI算法在 传统认知里的“落地难”、“部署复杂”、“维护成本 高”三大标签,引领边缘计算在各行各业的场景创新, 促成视频应用技术的第五次迭代,进入场景为王的时 代,高效应用海量视频数据,解决当前业务痛点。

该平台的核心功能,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我们这套 方案,将AI算法和硬件解耦,实现x86的大量AI算法模 型下沉到边端arm智能硬件上去,让AI算法赋能千行百 业。而整个方案从AI算法模型下发、量化、SDK打包, 到边侧智能硬件的任务部署、可视化应用,支持离线对 接,一站式自动交付,全程不接触客户的数据集和模型 文件,此模式的设计,也是为了解除客户对数据隐私安 全这最后一道“心锁”。其次,英码依托供应链上游的 支持,自主设计和研发了覆盖海思、瑞芯微、寒武纪、 算能、爱芯、灵汐、平头哥等国内主流AI芯片平台的智 能工作站,算力从2T~38T实现了业务场景的全覆盖, 供客户灵活选择,任意搭配。

同时丰富的场景算法与各系列平台工作站的组合, 打磨出了智慧工厂、智慧工地、智慧城管、智慧交通、 智慧加油站和明厨亮灶等10+种场景解决方案,让各行 业场景都能适配到最佳的AI智能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在 其应用场景、部署环境下达到满意的应用效果,使AI视 觉算法真正落到千行百业。

2.2 总体技术架构 

AI赋能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向开放式的架构演 进,整体上分为:硬件平台部分、管理平台部分、推理 引擎部分、基础服务部分、业务服务部分、公共服务部 分、平台规范部分及对外接口部分,其具体架构如图1 所示。 

image.png

图1 总体技术架构 

2.3 平台业务逻辑 

英码AI赋能管理平台围绕边缘设备管理和算法模 型两大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可对场景应用中不同地理位 置的多个边缘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不同设备的性能实 时监测,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问题;实现算法模型 统一配置,通过可视化界面一键远程运维,对告警事件 实时查看和响应。平台可向上赋能业务系统,向下统管 边缘计算终端,是一套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平台业务逻辑覆盖云边端三层结构,如图2所示:

image.png

 图2 平台业务逻辑

云侧:平台通过统一接口,上报边侧数据信息, 向上赋能业务应用平台,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厂、智慧工 地、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加油站等场景。

 边侧:支持多平台算力识别及适配;算法模型插件 化,跨平台可用;统一下发模型以及配置任务,告警信 息及时响应;算法与边缘设备在线升级,一键操作。 

端侧:视频采集到边缘计算工作站集中处理,算力 池化将资源最大化利用。

 2.4 系统部署架构 

image.png

图3 系统部署架构 

2.5 平台特点 

AI赋能平台是一套提供AI算法服务能力的软件,可 以运行于边缘算力硬件平台之上,采用服务与算法分离 的方式,服务软件主要适配各种硬件平台差异,实现视 频/图像分析的通用业务/管理功能,算法则采用插件式编 程方式,通过服务软件+算法插件的方式,对外提供统一 服务接口,实现算法能力的按需切换与快速落地。 

算法移植快,周期短,拥有丰富的平台移植经验, 对移植需求可以做出快速响应,并且移植后精度损失 小,效果理想; 

统一AI服务能力接口开放技术,支持不同平台、 不同算法(包括自研算法、生态厂商算法)。通过统一 的开放接口,对外提供算法能力,代替原有服务器方 案,性能消耗小,成本也大大缩小; 

支持docker方式私有化部署,部署简单方便,支 持离线对接,一站式自动交付,使算法部署到任务运行 最快仅需0.5小时; 

多平台的算力识别及适配技术,可兼容平台最多可 达到7+种:实现多种硬件平台的能力识别,支持不同场 景不同算法的算力按需分配,实现算力协同。 

3 代表性及推广价值 

本方案提供了完整的“平台+硬件+算法”的自定 义服务,其中边缘计算设备涵盖了多家主流的国产边缘 计算芯片,算力从2T~38T不等,提供了最小颗粒度的 算力组合。通过AIoT平台把这些设备、算法有效地结 合起来,实现了算法快速定义、算法在设备的快速移 植、持续迭代更新等问题。基于这样的模式,可以让集 成商对各类细分场景有快速的响应能力,也可实现算力 设备的灵活搭配,并提升了项目的落地效率,因而可推 动行业市场往场景化时代发展,具备很好的推广价值。 

3.1 应用案例:某厂区智慧工厂建设项目 

3.1.1 项目背景 

为了减少工作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减少机器设备的 故障,规范技术工人操作标准,提高企业处置生产突发事 件的应急指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员工人数需要,提升员 工工作效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众多的制造型企业纷 纷采取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措施,“智慧工厂”“智慧生 产”“智能制造”等建设也发展火热。借助边缘智能技术 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是智慧生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 现智慧工厂生产安全管控智能化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3.1.2 总体架构 

对厂区综合安防管理系统的建设,绝不应该是对各 个子系统进行简单堆砌,而是在满足各子系统功能的基 础上,寻求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与外部其它智能化系统 之间的完美结合。系统主要依托于企业综合管理平台, 来实现对众多安防子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通过企业 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统一数据库、统一管理界面、 统一授权、统一权限卡、统一安防管理业务流程等,同 时考虑将各安防系统资源作为信息化基础数据,满足部 分生产运营管理的业务需求,辅助业务流程优化。 

image.png

图4 AIoT综合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 

AIoT综合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4所示。

 前端数据接入:负责前端设备及第三方系统接入, 实现数据的采集,分为视频类设备、平台的联网共享和 物联类联网共享;

 数据分析及存储:负责智能化数据分析(人脸、车 辆、结构化、行为等)和各类数据存储及数据融合管控; 

智能化应用:实现各类数据融合后提供智能化的应 用,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全方位智慧安防服务。 

3.1.3 应用效果

1、厂区人车分流管控:为提高厂区作业安全性, 防止车辆、人员交叉作业引发安全事故,本案例通过AI 技术规范厂区内室外人员、车辆安全行走区域,严格进 行厂区人员通行监督,实现厂区室外作业安全的智能化 管控。 

image.png

图5 人车分流应用效果示意图 

2、区域作业规范管控:为提高厂区作业安全性, 防止车辆、人员交叉作业引发安全事故,本案例通过AI 技术规范厂区室内装卸货区域人/车作业流程,实现厂 区室内作业安全的智能化管控。 

image.png

图6 区域作业规范管控效果示意图 

3、区域着装规范管控:为保障工厂生产产品品质, 维持良好的生产车间洁净度,配合精细管理的要求;本案 例采用AI技术针对工厂不同区域进行着装规范智能监控 (含头罩/口罩/工服/工鞋等着装)。 

image.png

图7 区域着装规范管控效果示意图 

3.1.4 经济价值 

本案例的建设,改变了工厂原有的线下巡查模式, 大大节约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提升监 管效率;充分利用边缘智能与视频监控技术,全面覆盖 工厂内部日常作业,确保无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 发生;同时事前自动报警,对于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 生发挥重要作用,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边际效益。

 · 监管模式智能化转型,降低监管人力成本 

通过边缘智能识别分析,改变原有线下人工巡查的 模式,降低监督成本,一旦发现违规违法现象立即进行 报警,有效降低厂区监管人力成本投入;

 · 重点区域全时段智能监管,提高监管部门监督效能 

通过智能识别分析的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7*24 小时全时段智能监管,大幅提升监管效率,解决了当前 监管人员已无法满足工厂日趋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增加 了工厂运营效益; 

· 变事后追责为事前预警,减少工厂损失发生 

通过识别一旦发现疑似不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的 操作,实时自动告警,并且进行抓拍截图录制视频,改变 原有“事后处置”的模式,依靠“事前预警”尽早对违规 违法现象进行劝阻及处置,减少因事故造成的损失。

 3.1.5 社会效益 

通过边缘智能技术,实现工厂智能化转型,有助于 推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 

在万物互联时代,本案例旨在构建基于边缘智能应 用的智慧工厂AIOT综合管理平台,符合党的二十大方 针及《智能制造2025》政策发展的需要,顺应国际化趋 势,将智能化技术与工厂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可作 为安全管理的科技支撑。 

系统打通业务系统与上层决策系统的信息通道,解 决了人工处理下工作效率的瓶颈,可全面提升工厂的整 体生产管理水平;系统按需定制、柔性开发、各功能模 块采用松耦合方式开发,可复制性强,具有良好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3年第2期暨《边缘计算2023专辑》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