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广东人开始诠释“聚变的命题”———与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开展的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在广东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件事。从早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到大学老师的私私相授;从和科研所合作项目,到利用大学实验室解决难题;从公谊私交的关系,到三顾茅庐的拜请……广东的产学研合作,在改革开放的大书中,绝对是一篇十分精彩的章节。但是,这些民间的、单独的、个体的、单薄的合作,还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经济大省对创新的渴望与需求。
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直接向教育部、科技部抛出了更大的“绣球”。
国家创新的核心部门,对此深意心领神会。一幕由一省两部共同导演的“聚变的命题”,如同一场精彩的壮剧,在广东历史的舞台上拉开了帷幕。
近3年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不断显现。据统计,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76所,入粤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省外高校专家教授3800多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东企业6000多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万项,共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投入6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达28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达405亿元;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总产值累计4088.3亿元,出口创汇累计735.6亿元,新增利税累计670.3亿元。
如果说,省部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创新,那么,针对专业镇创新平台而言,省部产学研合作中的行业创新联盟,可就堪称创新中的创新了。
这里是佛山禅城区的南庄。由东鹏陶瓷、新明珠陶瓷等广东陶瓷企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联合组建的“清洁生产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在我国建筑陶瓷产业最为集中的佛山地区组织实施“陶瓷清洁生产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陶瓷粉料和坯体制备清洁生产及高效节能陶瓷窑炉等关键技术难题,在陶瓷节能减排、三废处理等方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使陶瓷制造过程中主要耗能环节的能耗降低20%以上,废渣利用率提高95%以上,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目标。目前,正在3家大型陶瓷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示范线,并将在陶瓷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
由37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3家科研机构和149家广东知名企业,联合组建了17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在产业重大共性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联盟集成创新优势逐步显现,长期以来制约广东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批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得到了成功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广东产业的发展。如: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建的“下一代通信产学研战略联盟”,承担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基站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和专利封锁,研发在功放效率、抗干扰能力、频谱兼容能力等方面居全球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WCDMA基站,使基站的功放效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不仅将大大提高我国通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领国际高端通讯市场,同时,该产品的推广应用,也将为中国移动每年节省电费超过40亿元。又如,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科达机电、佛山国星光电、东莞南兴木工、深圳群达行精密模具公司等单位联合组建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在组织实施“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LED制造、木工制造、墙材制造、汽车模具制造等重大成套生产装备的国产化难题,打破该类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成套设备。目前该项目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09年可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并将大幅度提升广东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广东乃至全国轻工制造、电子制造、汽车模具制造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说,广东专业镇创新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横向的区域经济创新模式。那么,省部产学研合作中的行业创新联盟,就解决了纵向的行业创新模式。
一纵一横,合纵连横,纵横交错之间,创新型广东的创新好戏连台上演了。
2008年7月18日,全国45所重点建设大学的代表聚集广东东莞,共同协商“省部产学研”的又一个精彩之举:从大学精选100名左右的专家学者,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广东省100多家企业。
为了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规模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试点,今年从全国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中选派100名青年教师或科技人员,分别到100家广东科技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技术对接、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
这是广东省实现产业结构的一个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教育部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选择。
根本不可能想象,一代落后的产业技术会带动一个国家先进的产业。
同样也不可能想象,一个对国家产业发展无能为力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长期派驻企业生产第一线,接受国内外市场的严峻考验。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在取得了产业工程的成就和经验背景之后,再回到大学教书育人。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把论文写在大地和车间,把大地和车间的感受带回课堂。
教育部把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行动,作为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于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双赢的战略选择!这就是抉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