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期通胀率显著下行,全球通胀水平也在下降,伴随通胀下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发达国家再次陷入衰退的边缘,我国经济增长也显著减速。我国处在人口红利接近顶点、房地产价格呈现巨大泡沫化阶段,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保增长和控通胀之间可能的冲突,而是如何平衡总需求管理和控制房地产价格上升。未来几年房地产泡沫是我国面临的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必须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
一、中国疯狂经济泡沫的严重后果
西方许多投资大鳄,戏称中国是“全球经济泡沫之母”,意指中国的经济泡沫,是石油、铁矿石、黄金、大宗商品等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很多年,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采用一系列投资推动,造成制造业过剩,房地产空房过多、房价奇高、泡沫巨大。现在政府没有余地再搞投资刺激。最重要的是,现已造成中国经济畸形化。现在政府不能继续这样走,调整起来也非常不容易。现在中国政府不但应该降息,还应该大幅度降低存准率。过去几年中,中国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存准备金比率,目的是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低汇率促进出口,维持高增长。从而将银行存准备金比率从2007年元月的9.0%提高到2011年六月的21.5%,使得本来就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化,造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扭曲格局。
一切泡沫都逃脱不了破裂的命运。中国存在过高的资产泡沫预期,以及过度延伸的信贷供应。这个泡沫,是有意识地自行破裂,还是无意识地突然暴力破裂(虽然政府努力维持泡沫),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命运。
二、中国经济的动力在民营资本
中国经济的现状,比2009年时的状况更差一些。出口方面在减速,投资方面也在减速。而这两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需求由于高房价也在减速,投资、出口、需求这三个方面都在减速。在目前经济状况很差的情况下,降息、降准都是加大流动性。目的是要刺激经济,保增长。然而,货币流动性的增加,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泡沫和商品泡沫。保增长与消除房地产泡沫,两者看似矛盾,中国政府只要先出台房产税再让经济转型升级就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
中国经济的动力,在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目前中国的国企以及国有控股企业雇傭的劳力,仅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0%。要使中国经济走出困境,首先要改变现行的银行贷款政策,打破国有银行的金融垄断。制定政策优惠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并且打破国企的行业垄断。要使中小企业可以有办法拿到贷款。不然降息的好处达不到中小企业。宏观经济刺激没有实效。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生存不了,就谈不上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了。
三、中国迈向资本强国前路坎坷
中国从制造和出口大国向产业和资本强国迈进是整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在全球资本流动与金融博弈中扮演更为积极与主动的角色。不过,现阶段,中国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竞争力还相当脆弱。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至多具有统计意义;贷款的扩张是中国银行业坏账爆发的最大隐忧;特别令人忧心的是房地产泡沫,经济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贯彻执行中央的调控措施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中国并不欠缺成长为资本强国的相关要素,但当今的资本主导国与依然强大的跨国资本未必乐见此种图景呈现,其中助推超级资本泡沫乃至制造金融危机便成为其遏制中国成为世界资本强国的可能捷径,偏偏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漏洞又为国际资本在华制造资本泡沫乃至金融危机提供了可能条件,对此,中国必须格外清醒。
四、中国切勿再失经济转型最佳时机
今日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诸多棘手难题,既是增量改革负效应的陆续表达,也是改革由整体推进向深层次攻坚过程中遭遇阻力之后的具体体现,改革既需要关键领域的突破,更要有新一轮的整体设计。
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是其经济泡沫即将破裂的表征,资产泡沫持续破灭,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经济下滑,却不能再靠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来遏制,不能再以大量的政府“输血”,或发行货币来暂时缓解或拖延。如果再刺激,就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深重,后来的危机,就会变得更大和更具毁灭性。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结构上去改变,即:将现有的以固定资产(主要以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模式,转向以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模式转变。而这一转变,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将经济增长拉下去,同时,也会触及既得权贵利益集团的利益。
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未来十年的增长动力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迄今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方面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可能需要两个五年规划。各级各地政府既不能以追求增长为由而拖延经济转型,也不能在没有清晰路线图的情况下急于求成。业已具备转型条件的沿海发达省份理应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行路径。而作为转型的必备条件,既有政绩考核体系改革亦迫在眉睫。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资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