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专家认为,从以上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在民生。
董先安指出,目前,用于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在中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长期偏低。以教育支出为例,中国教育经费在2006年是全球总教育经费的0.78%,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近几年还有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陈步雷也认为,国家财政发挥作用的更广阔空间在全民社会保障上。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太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制约人们不敢消费。在外向型经济调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费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
陈步雷表示,中央财政可以借此次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对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几项涉及民生的基本保险的投入,明年的增量最少可以达到1万亿至1.5万亿元。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完全有这个实力。
他说,全民社会保险的覆盖将对扩大内需产生巨大作用,保守估计将达到10倍的乘数效应,即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投入1亿元,居民消费可增加10亿元。(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