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不如变化。电改的设计初衷,很明显是被现实狠狠撞了一下腰,而且险些骨折。出炉于电力供大于求形势下的电改方案,在实施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电荒”。电改之帆,在这突如其来的惊天大浪中,遭风击浪穿,又如何能驱动一叶扁舟乘风破浪!
勿庸质疑,厂网分开的推进,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十年间,中国电力装机以“赶美超英”的速度,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国,电网规模与特高压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而随着主辅分离的基本结束,使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爱之愈深,伤之愈痛。正是因为公众对于电改的呼声与期望前所未有,才有了对十年电改的深刻批评。尽管十年电改成效斐然,但人们更愿意指出其不足,就像“虎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革途中并非都是艳阳天,不断涌现的险滩与暗礁,给改革平添了不少变数。然而,中国式改革,向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抓牢了再往前挪,等不得、停不得、慢不得。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公众的巨大呼声,来源于历史进步的滚滚潮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脚步。
电改十年,是否可以盖棺定论?
2002年2月,以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2]5号文件,以下简称“5号文件”)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电力体制改革。
如果以“电改十年”为时间节点,是否就该以“成败论”盖棺定论呢?我们认为,十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虽然步履艰难,但市场化的基调与方向并没有改变,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依法监管,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已经超出预期。
电监会高级工程师吴疆认为,通过厂网分开、依法监管的电力体制改革在新世纪初有效解决了我国“硬缺电”问题成效超出预期。
电力行业专家陈宗法认为,改革十年来,包括清洁能源的比重,和大机组的比重得到显著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煤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力行业内部搞对标管理,令技术指标得到显著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分析说,从积极方面看,拆分成五大发电公司后,在促进电力建设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资积极性,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力建设速度确实很快,最大年新增1亿千瓦以上,年均增幅达10%左右。我国没有再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性的电力短缺,创下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以最快速度成功应对了新一轮的“硬缺电”,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重工业化阶段对于电力的翻番式需求。
截至2011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0.56亿千瓦、当年发电量4.70万亿千瓦时,均为2002年的2.8倍左右。而如表1所示,与2002年相比,2008年,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电力装机增长10%左右甚至更低,而中国电力装机增长123%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介绍说,伴随着电源点的建设,电网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新能源送出基本得到保证,无电户、村、县基本被消灭。除了边疆少数地区外,电网延伸覆盖面得到很大扩展。同时,电网等级得到提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开始运行,电网主网由200千伏变为500千伏。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左右。
当然,业内对改革看法也褒贬不一。在有人认为改革十年是电源、电网、新能源建设辉煌的十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多年止步不前,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
电监会原副主席卲秉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表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甚至认为,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没有完成或按时完成“5号文件”中提出的大部分和根本性改革目标和任务,改革确实不成功。这主要表现在:“厂网分开”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发电市场竞争的产业体制,但却没有建立发电侧市场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体”改而没有“制”改结果是“体”改的成本支出了却没有获得“制”改的效益,这种非计划又非市场的体制与机制状态给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