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共推绿色发展 多部委启动低碳产品认证管理
  • 点击数:805     发布时间:2012-12-21 16:12:00
  • 分享到:
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相关部门近期频频释放即将出台有关低碳产品和技术扶持政策的信息。
关键词: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相关部门近期频频释放即将出台有关低碳产品和技术扶持政策的信息。

    11月初,从国家发改委传出消息,为引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鼓励社会公众使用低碳产品,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酝酿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和相关技术支撑文件已完成各部委意见征集,将于近期发布。

    11月10日,商务部外贸司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目前商务部正密切跟踪和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对象推出的绿色低碳贸易政策,引导外贸企业顺应形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这表明我国已经启动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及重点减排项目低碳认证制度研究,此举有利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激励企业产品结构升级,从消费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政策接力共推低碳

    据了解,此次制定的《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囊括4种用能产品和2种非用能产品。4种用能产品包括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调节器、平板电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2种非用能产品包括平板玻璃、通用硅酸盐水泥。两者的区别在于,在使用阶段是否用能(如电力等二次能源,或者煤炭等一次能源)。比如北方建筑墙面上普遍使用的特殊材料,虽然安装后不直接使用能源,但能通过保温隔热,减少建筑内空调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初步设计,主管部门将依据相关产业政策,鼓励使用获得低碳认证的产品,对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组织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具体而言,我国将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

    承担《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初稿起草工作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低碳与能效部部长田晓飞表示,如果说生产端的技术革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那么低碳产品认证则可以带动消费端推动节能减排。也就是说,国家将给“货真价实”的低碳产品背书,一旦产品被贴上低碳产品的认证标志,消费者将能够放心选择购买,从而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努力开发低碳产品,影响和带动产业升级。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当前,国际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酝酿推进“碳关税”、“碳认证”等措施,对我国外贸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强。同时,我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正面临挑战,大力推动外贸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既是适应当前国际低碳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外贸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十二五”伊始,商务部便加大对外贸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关注,在外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鼓励节能环保产品进出口,组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贸易措施对外贸影响的研究课题,参与APEC环境产品清单的制定和磋商。 

    据记者了解,近期,广东、重庆两地发改部门将随之启动低碳产品认证推广项目,制定管理办法的地方实施细则,各自从生产端(供应商)、消费端(购买者)进行鼓励。 

    低碳产品大势所趋

    放眼国际社会,绿色发展大潮已不可逆转,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国制造及外贸行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已率先建立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披露其碳足迹,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产品是否低碳,已成为进入欧美市场的一道新门槛。如欧盟自去年7月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玩具安全标准,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玩具必须贴附CE标识,制造商在取得该标识前必须进行一套严格的安全评估。同时,对玩具生产材料特定重金属的限制从8种增加到19种,首次禁用或限用66种致敏性芳香剂,并对生产玩具广泛使用的15种邻苯二甲酸盐表示高度关注。从选用安全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的原料制作饰品,到小玩具、工艺品采用可降解的无纺布。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周茂荣介绍,类似情况作为一种外在压力,可促使国内高能耗产业和企业努力节能减排,实现向低碳化转型,同时可为国内一部分在减排上先行的企业和产品赢得更多出口机遇。但碳认证等制度将影响消费者偏好,一定程度上挤压我国出口产品市场,同时也将增加企业减排、认证等开支,加大我国小型出口企业出口成本,削弱其产品竞争力。少数跨国零售企业有可能将没有进行碳认证、碳标识或不达标的产品排除在采购链之外。

    “这与绿色消费和环保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有关,也与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息息相关。”业内专家认为,特别是出口到欧美的产品,在环保方面的“门槛”越来越高,一个个国际认证就是通往当地市场的敲门砖。谁能赢得国际权威机构和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志互认,谁就能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

    上述专家还表示,与发达国家更成熟的减排技术发展相比,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商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相对粗放,若企业希望出口产品避免今后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必须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节能改进工艺。如此一来,生产成本将明显提高。一般的国内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如何将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将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低碳产品呼唤技术创新

    据了解,此次低碳认证制度研究项目启动了庞大的编制阵容,除由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认监委组织外,还有工业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共同参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承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能源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等机构参与实施。有别于以往的财政扶持,此次认证制度更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实现绿色低碳。

    这一理念在《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的相关支撑文件中表露无疑。据了解,随着《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的制定,我国还将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 

    这部由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当中的“国家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将为国家下一步的财税支持提供参考依据。记者了解到,上述目录包括三方面:一是减碳技术,该部分涉及部分节能技术;二是零碳技术(近零排放技术),即完全或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技术,该部分涉及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三是碳捕获、封存和再利用(CCS)技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透露,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目前该研究所已完成《低碳技术识别和确认研究》,正交由中国节能公司制定详细的技术清单。

    谈到碳减排方面的自主创新,姜克隽建议国家在四个方面加大支持:一是制定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特别是对能源和环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方面。二是加强促进新技术利用的相关标准、准入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关机构的建设。三是制定新技术在市场初级阶段的培育政策,通过政府采购、价格补贴、市场倾斜等手段保障新技术的初期市场规模。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及时引进国际上已商业化的先进技术,通过再创新使其适应中国实际,尽早让国内企业受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