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2 月 12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2 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目前国内安装总量不到年产量的 10%,开拓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我们将结合城镇化建设,采取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等措施,在国内开拓更大市场。”他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 5000 万千瓦(50 吉瓦)。
2013 年,中国将迎来新的开始。在过去的一年里,光伏行业鲜有好消息。2013 年的光伏,我们更希望迎来好的开始。本期的光伏“十八大”内容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年末回顾系列共 3 篇,涉及 2012 年围绕“双反”的四场贸易战、中国扩大国内市场的四大政策跨越、关于国内光伏产业阴暗面的五大“暗疮”和 2013 年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五大看点。
年末回顾之篇一:光伏的世界大战:四场“双反”博弈
1. 美国:尘埃落定
美国时间11月7日,美国对华太阳能补贴贸易调查案最终尘埃落定,今后5年内美国海关将对我国光伏产品征双高额惩罚性关税。专家称此举将使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彻底丧失竞争力。国内多家光伏巨头在接受采访时,均对终裁结果表示失望,称将保留上诉权利,并表示此前已经做好应对措施削减美“双反”不利影响。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不过幸运的是,由于“双反”关税令不适用追溯原则,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压力。今后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将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并不意味着美国市场大门完全关闭,但中国光伏电池等由于将被征收关税而彻底丧失竞争优势。
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如果光伏龙头被征收超过20%的关税,产品的价格优势将基本丧失,其他被征收超过250%关税的光伏企业,则肯定将无缘美国市场。
2. 欧盟:贼喊捉贼
9月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迄今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时隔不久,指控方欧盟又变成了被告方。11月5日,中国就欧盟部分成员国的光伏补贴措施,提出与欧盟及其相关成员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
欧盟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之一,其中,针对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规模最大。9月6日欧盟发起的针对我国光伏电池的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300亿元人民币。
欧盟自以为通过“双反”可以打败中国对手,但此举只会害了欧盟自己。从经营与就业而言,由于中国生产光伏板所需的多晶硅大多从欧盟和美国进口,制造光伏板的机器也主要购自德国和法国,所以中欧之间在该行业上形成利益盘根错节的“产业链”。一旦“双反”,该产业链上的欧盟企业将失去它们的最大客户,同时会失去低廉的中国光伏组件,欧盟电站运营商的投资和建设成本必定飙升。目前欧盟与中国太阳能产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就业岗位,已达到近30万个,“双反”将丢失这些岗位。
3. 印度:跟风之举
在相继遭遇了美国和欧盟的“双反”之后,我国光伏行业又遭打击。近日,印度反倾销局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印度市场狭小,去年安装量尚不足1吉瓦,因此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大,但也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印度的跟风可能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遭遇全面围剿。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便印度堵死了中美进口渠道,欧洲的产品也不可能进来。从价格来看,印度本土产品比中国产品贵10%左右,而欧洲产品则要比中国产品贵上30%左右,若大量采购欧洲光伏组件,则意味着印度政府需要增加大量财政补贴,这显然不切合实际。
中印多年以来一直存在贸易顺差,印度政府一直尝试扭转贸易逆差,这无非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另一个是减少中国的进口,如今看来,印度政府采取了减少进口这个消极措施,光伏行业则沦为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