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程来看,发展特高压,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智慧支撑,更是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民生、政策、能源等各个领域的通盘考量。从纯技术的推演到全链条的筹划,是对国家电网公司的莫大考验。
从结果来看,发展特高压,对推动电力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能源发展战略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对此,社会各界已经形成共识。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波澜壮阔。犹如一股激流,经历山谷中的冲突激荡,不断积蓄力量,最终以磅礴的气势冲向大海。
对国家负责勇挑重担
1月18日,“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特等奖。
2005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开展试验示范工程方案比选工作,并提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其中,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可有效实现华北、华中水火调剂、优势互补,具有工程建设难度较小、输电走廊容易取得、示范效应明显等优点。2006年8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了该工程。
一个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
为什么是特高压?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能源面临一系列考验和挑战。
2003年是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的标志年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此为指导,我国能源政策出现新的调整,即转向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转型。在这一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紧迫要求。
缺电!告急!2004年,夏季用电高峰还没有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便因突如其来的缺电而措手不及。
求变!突围!2004年12月27日,在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扩大会议上,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系统阐述了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新思路的提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特高压能否建、何时建、怎么建……“科学论证、示范先行、自主创新、扎实推进”的十六字方针成为行动指南。
2005年1月25日,特高压工程可行性研究启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特高压工作体系开始高速运转。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30多位院士、30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国内外11家机构和组织参与其中。
求真务实精神最为可贵。2005年,为了研究输电和输煤到底孰优孰劣,研究人员先下到300多米的煤矿井,接着到铁路、公路输煤集运站、运输港口,再沿着铁路干线、水运线,最后到受端电厂调研,拿到了第一手的输煤成本数据。随后,工作组对全国7个煤炭基地和13个省级受端电网之间的典型输电、输煤线路逐一进行分析,形成了《输煤输电综合比较研究》。最终的结论是:输电的落地电价比输煤到受端电厂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要便宜0.03~0.1元!
通过经济比选、科学规划、科研攻关和设备研发,特高压论证成果丰硕。
理论研究也取得突破。2005年11月12日,《特高压电网》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特高压技术研究领域专业论著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更高电压等级技术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事业负责实现梦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特高压由设想逐步变为现实。和其他重大创新工程一样,特高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过程。
基于这一现实,“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并于2009年5月提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共识逐渐形成: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核心是着力解决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核心是着力解决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核心是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方的认识也趋于统一。